新新聞》「交往政策」圈不住習大大,川普重歸現實主義路線

2019-02-26 16:00

? 人氣

在這個中美關係轉折點,美國總統無論是老布希(George H. W. Bush)、柯林頓(Bill Clinton)還是小布希(George W. Bush)都篤信「交往政策」(engagement policy),認為只有與中國接觸才能鼓勵中國改革、融入世界,從而令中國變民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老布希繼續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柯林頓廢除最惠國待遇與人權掛鉤,與中國達成加入世貿的雙邊協議;小布希時代,中國正式入世,美國陷入中東戰爭,不再將中國看做是潛在威脅,變成了「中美兩國是利益相關的參與者」。

江澤民和胡錦濤時代基本上是一脈相承。江澤民有濃厚的「海派風格」,性格開放,愛好西方事物,願意向西方學習。除了中共一黨專政的政治制度不能變,他不排斥西方文化。他在外訪問以「秀英文」和表演「藝術」為榮,也對接受CBS《六十分鐘》(60 Minutes)主播華萊士(Mike Wallace)近四個小時的訪問津津樂道。

正是從九○年代開始,美國資本大舉進入中國,麥當勞等國際企業進駐,讓中國變得「洋氣」。中美貿易關係開始倒轉,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國。加入世貿也讓中國「開放倒逼改革」,在經濟和金融上向資本主義看齊,江澤民「三個代表」的理論,把中國實際上變為一個一黨專政的資本主義國家。入世後,中國以年均超一成的高經濟成長率,迅速大步趕超西方列強。二○○八年北京奧運會成為「大國崛起」的標誌,重塑了中國的民族主義。

這段時期也是美國科技大規模轉移到中國的時期。除了敏感科技繼續禁運,個人電腦、手機、智慧手機等民用技術幾乎在第一時間就同步流入中國,中國愈見追上美國科技節奏。

承襲毛帝王意識,習近平背離鄧指示

中國人大批到美國留學工作,學習美國的最新科技。○八年之前,這些中國人大部分留在美國發展。但○八年中國啟動「千人計畫」,大力吸引在外國的中國裔(不論是否取得外國國籍)科研人員到中國工作,又鼓勵中國公司收購美國科技企業,開啟一個大規模科技轉移時代。
○八年金融海嘯成為中美關係的轉折點。美國陷入經濟危機;中國成功挺過危機,成為世界經濟的引擎。短短幾年,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國家、最大的貿易輸出國和輸入國、按名義GDP成為世界第二、購買力平價GDP成為世界第一。

經濟關係決定權力關係。隨著一二年習近平上台,其個人作風進一步改變中美關係走向。習是毛澤東帝王意識的繼承者,他一改鄧小平時代的韜光養晦政策,追求「民族偉大復興」,強調文化自信,搞「一帶一路」,從地區大國向全球大國邁進。這不可避免地與美國利益發生嚴重衝突。

歐巴馬(Barack Obama)時代提出G2(Group of Two),習近平則以「新型大國關係」回應。表面看來兩種關係沒有太大的不同,實際上卻包含了話語權的爭奪。G2強調的是義務,即中國要成為「負責任的大國」,要遵守國際秩序,不能再搭美國便車,要和美國攜手解決世界問題;新型大國關係強調的是權力,內涵是劃分勢力範圍,強調「亞洲的事要亞洲人解決」、「太平洋很大,足以容納中美兩國」。

川普讓現實主義重回美國

自由派的歐巴馬希望延續自由派的理論,通過構建更大的「朋友圈」,迫使中國接納國際秩序。在極端現實主義的川普(Donald Trump)上台後,美國政府的世界觀一八○度轉變,大國競爭的現實主義再次主宰美國政壇,貿易戰和科技戰都是美國民族主義的產物。中國反而拾起歐巴馬的自由派理論,不斷宣傳自由貿易和人類利益共同體。某種意義上說,中美雙方對調了劇本,

現在中美貿易談判進入關鍵點,結局難以預料,但中美根深柢固的矛盾還在,領袖特質沒有改變,中美建交四十周年不太會成為一個值得紀念的年分。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