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交往政策」圈不住習大大,川普重歸現實主義路線

2019-02-26 16:00

? 人氣

史達林去世後不久,中國完成第一個五年計畫,蘇聯援建的一五六項重點工程已完成大半,毛澤東就拋開蘇聯理論搞大躍進,釀成人道主義悲劇。他嘲笑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與蘇聯反目,但沒有與美國修好。中國在國際一面高舉「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一面輸出革命,爭當社會主義陣營領袖,對抗資本主義,同時與「美帝」、「蘇修」為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7年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在北京召開,江澤民(AP)
江澤民有濃厚的海脈風格,性格開放,願意向西方學習。(AP)

鄧小平震驚於美日先進富裕

六○年代末,中蘇對抗已走到戰爭邊緣,蘇聯在邊境陳兵百萬,甚至準備動用核武器。毛澤東不得不放下理想主義轉向現實主義,開始尋求與美國緩和關係。而這時,美國現實主義的尼克森(Richard Nixon)當總統,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力主拋開意識形態,重整戰略「聯中制蘇」。七一年七月,季辛吉祕密訪華後,美國不再阻攔北京重返聯合國;七二年尼克森訪華。

毛澤東礙於意識形態沒有和美國建交,也未和日本簽和約。前者因為台灣問題未有共識,後者因為日本不願在和約中加入「反霸權主義」(反蘇聯)條款。這兩件大事到鄧小平時代才完成。

與毛澤東不同,鄧小平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其「黑貓白貓論」成為改革開放年代最有名的理論。

在文革過後,中共展開第一次全國範圍內以獲得真實數據為目的的「家底」普查,當各地的人口、收入、經濟發展水平統計呈報上來,據說主要領導看過後都久久說不出話──中國貧困程度遠遠超出領導人的想像。鄧小平在七○年代末帶隊到日本和美國訪問,資本主義世界的富裕、科技和軍事的全方位差距,令所有出訪人員震驚不已,也讓鄧小平認識到中外的巨大差距,決定與美日擱置爭議。此外,多少有點「投名狀」取悅美國之意,鄧小平七九年二月初才結束訪美行程,中國就在中旬以「自衛還擊」為名,向越南發動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

於是中美在七九年一月一日正式建交。此外,多少有點「投名狀」取悅美國之意,中國在二月以「自衛還擊」為名,向越南發動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

整個八○年代,中美進入蜜月(中日則「一衣帶水」)。美國不是在中國投資最大的國家,但中美建交意味著中國「開放」,從此進入美國打造的世界體系,「環球同此涼熱」,人員交流大大擴充了中國人的想像和思想境界。一時之間,美國自由民主的價值觀傳遍中國,經濟制度(乃至政治制度)成為改革模仿對象。美國還對華出售先進軍備。

篤信「交往政策」的美國三總統

八九年六四事件嚴重打擊了政治改革派,中止了中美蜜月關係。但現實主義的鄧小平深明中國改革開放的必要,九二年南巡吹響繼續改革開放的號角。鄧也提出「韜光養晦」戰略,反覆強調中國要長期「不當頭」,以「擱置爭議」和「睦鄰政策」改善國際處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