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交往政策」圈不住習大大,川普重歸現實主義路線

2019-02-26 16:00

? 人氣

1974年11月27日,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左)訪問北京,與鄧小平(右)見面。(美聯社)

1974年11月27日,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左)訪問北京,與鄧小平(右)見面。(美聯社)

今年是中美建交四十周年,準確地說,中美從未曾絕交;「中美建交」是指美國承認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即中共政權是中國的合法政府。這幾十年間,雙方領導人的個人特質一直是影響中美關係的重要因素,中國的外交政策從來都是最高統治者一錘定音,美國總統的性格也發揮重要作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共內戰美國有限助蔣

美國總統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Jr)是一個著名的理想主義者。二戰期間,他對蔣介石寄以厚望,從內心支持中國人民,同時也認為中國可拖住日本或做為反攻基地,戰後則可變成一個獨立、民主和親美的國家。

美國給予大量美援,在《開羅宣言》中承諾「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和澎湖列島等,須歸還中華民國」,又把貧弱不堪的中國強行拔高到(未來的)聯合國「五大國」的地位。

但中國在二戰屢戰屢敗,令美國相當失望。之後美對國民黨已轉為不信任,開始與共產黨打交道。二戰結束時羅斯福已逝世,杜魯門(Harry Truman)看不起蔣介石,蔣失去最有力的支持者。儘管如此,美國還是讓蔣順利接管台灣和澎湖列島,讓中國成為聯合國五大國。

戰後初期,美國對國民黨的腐敗(包括二二八屠殺)非常不滿,對中共反而不反感。中共發表大量親美言論,美國到中共根據地延安考察的「迪克西使團」(Dixie Mission)受到熱情接待,對中共印象良好,認為中共可成為盟友。

國共和談時,美國派出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 Jr.)調停國共內戰。調停失敗後,美雖在內戰中名義上支持蔣介石,實際給予幫助有限。美認為中共領袖毛澤東不會屈服在蘇聯之下,若能成為東亞的狄托(Josip Tito,南斯拉夫共產黨領袖)與蘇聯作對,雙方並非沒有合作可能。

一九四八年國民黨敗局已定,美國八月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嚴厲批評蔣介石在國共內戰中的失敗,完全是國民黨的腐敗和無能導致,美國在內戰中保持「中立」。

韓戰中共出兵與美決裂

美國對毛澤東的評估大致沒錯,只是存在一個時間差。毛澤東兼具帝王意識、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他不同意蘇聯的那一套,更不甘成為蘇聯人的小弟;但現實中,史達林(Joseph Stalin)是毛澤東唯一畏懼的人,而且當時中共滿布蘇聯模式培訓出來的幹部。中共只會打天下而不會治天下,急需學習蘇聯的管治和經濟模式,更特別需要其科技轉移。毛澤東不可能像狄托一樣站在蘇聯對立面。

不久後,中國宣布全面倒向社會主義陣營,出兵朝鮮半島參與韓戰;美國則扶持台灣蔣介石政權,除了派第七艦隊巡防台灣海峽外,還承認「中華民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史達林去世後不久,中國完成第一個五年計畫,蘇聯援建的一五六項重點工程已完成大半,毛澤東就拋開蘇聯理論搞大躍進,釀成人道主義悲劇。他嘲笑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與蘇聯反目,但沒有與美國修好。中國在國際一面高舉「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一面輸出革命,爭當社會主義陣營領袖,對抗資本主義,同時與「美帝」、「蘇修」為敵。

2017年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在北京召開,江澤民(AP)
江澤民有濃厚的海脈風格,性格開放,願意向西方學習。(AP)

鄧小平震驚於美日先進富裕

六○年代末,中蘇對抗已走到戰爭邊緣,蘇聯在邊境陳兵百萬,甚至準備動用核武器。毛澤東不得不放下理想主義轉向現實主義,開始尋求與美國緩和關係。而這時,美國現實主義的尼克森(Richard Nixon)當總統,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力主拋開意識形態,重整戰略「聯中制蘇」。七一年七月,季辛吉祕密訪華後,美國不再阻攔北京重返聯合國;七二年尼克森訪華。

毛澤東礙於意識形態沒有和美國建交,也未和日本簽和約。前者因為台灣問題未有共識,後者因為日本不願在和約中加入「反霸權主義」(反蘇聯)條款。這兩件大事到鄧小平時代才完成。

與毛澤東不同,鄧小平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其「黑貓白貓論」成為改革開放年代最有名的理論。

在文革過後,中共展開第一次全國範圍內以獲得真實數據為目的的「家底」普查,當各地的人口、收入、經濟發展水平統計呈報上來,據說主要領導看過後都久久說不出話──中國貧困程度遠遠超出領導人的想像。鄧小平在七○年代末帶隊到日本和美國訪問,資本主義世界的富裕、科技和軍事的全方位差距,令所有出訪人員震驚不已,也讓鄧小平認識到中外的巨大差距,決定與美日擱置爭議。此外,多少有點「投名狀」取悅美國之意,鄧小平七九年二月初才結束訪美行程,中國就在中旬以「自衛還擊」為名,向越南發動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

於是中美在七九年一月一日正式建交。此外,多少有點「投名狀」取悅美國之意,中國在二月以「自衛還擊」為名,向越南發動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

整個八○年代,中美進入蜜月(中日則「一衣帶水」)。美國不是在中國投資最大的國家,但中美建交意味著中國「開放」,從此進入美國打造的世界體系,「環球同此涼熱」,人員交流大大擴充了中國人的想像和思想境界。一時之間,美國自由民主的價值觀傳遍中國,經濟制度(乃至政治制度)成為改革模仿對象。美國還對華出售先進軍備。

篤信「交往政策」的美國三總統

八九年六四事件嚴重打擊了政治改革派,中止了中美蜜月關係。但現實主義的鄧小平深明中國改革開放的必要,九二年南巡吹響繼續改革開放的號角。鄧也提出「韜光養晦」戰略,反覆強調中國要長期「不當頭」,以「擱置爭議」和「睦鄰政策」改善國際處境。

在這個中美關係轉折點,美國總統無論是老布希(George H. W. Bush)、柯林頓(Bill Clinton)還是小布希(George W. Bush)都篤信「交往政策」(engagement policy),認為只有與中國接觸才能鼓勵中國改革、融入世界,從而令中國變民主。

老布希繼續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柯林頓廢除最惠國待遇與人權掛鉤,與中國達成加入世貿的雙邊協議;小布希時代,中國正式入世,美國陷入中東戰爭,不再將中國看做是潛在威脅,變成了「中美兩國是利益相關的參與者」。

江澤民和胡錦濤時代基本上是一脈相承。江澤民有濃厚的「海派風格」,性格開放,愛好西方事物,願意向西方學習。除了中共一黨專政的政治制度不能變,他不排斥西方文化。他在外訪問以「秀英文」和表演「藝術」為榮,也對接受CBS《六十分鐘》(60 Minutes)主播華萊士(Mike Wallace)近四個小時的訪問津津樂道。

正是從九○年代開始,美國資本大舉進入中國,麥當勞等國際企業進駐,讓中國變得「洋氣」。中美貿易關係開始倒轉,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國。加入世貿也讓中國「開放倒逼改革」,在經濟和金融上向資本主義看齊,江澤民「三個代表」的理論,把中國實際上變為一個一黨專政的資本主義國家。入世後,中國以年均超一成的高經濟成長率,迅速大步趕超西方列強。二○○八年北京奧運會成為「大國崛起」的標誌,重塑了中國的民族主義。

這段時期也是美國科技大規模轉移到中國的時期。除了敏感科技繼續禁運,個人電腦、手機、智慧手機等民用技術幾乎在第一時間就同步流入中國,中國愈見追上美國科技節奏。

承襲毛帝王意識,習近平背離鄧指示

中國人大批到美國留學工作,學習美國的最新科技。○八年之前,這些中國人大部分留在美國發展。但○八年中國啟動「千人計畫」,大力吸引在外國的中國裔(不論是否取得外國國籍)科研人員到中國工作,又鼓勵中國公司收購美國科技企業,開啟一個大規模科技轉移時代。
○八年金融海嘯成為中美關係的轉折點。美國陷入經濟危機;中國成功挺過危機,成為世界經濟的引擎。短短幾年,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國家、最大的貿易輸出國和輸入國、按名義GDP成為世界第二、購買力平價GDP成為世界第一。

經濟關係決定權力關係。隨著一二年習近平上台,其個人作風進一步改變中美關係走向。習是毛澤東帝王意識的繼承者,他一改鄧小平時代的韜光養晦政策,追求「民族偉大復興」,強調文化自信,搞「一帶一路」,從地區大國向全球大國邁進。這不可避免地與美國利益發生嚴重衝突。

歐巴馬(Barack Obama)時代提出G2(Group of Two),習近平則以「新型大國關係」回應。表面看來兩種關係沒有太大的不同,實際上卻包含了話語權的爭奪。G2強調的是義務,即中國要成為「負責任的大國」,要遵守國際秩序,不能再搭美國便車,要和美國攜手解決世界問題;新型大國關係強調的是權力,內涵是劃分勢力範圍,強調「亞洲的事要亞洲人解決」、「太平洋很大,足以容納中美兩國」。

川普讓現實主義重回美國

自由派的歐巴馬希望延續自由派的理論,通過構建更大的「朋友圈」,迫使中國接納國際秩序。在極端現實主義的川普(Donald Trump)上台後,美國政府的世界觀一八○度轉變,大國競爭的現實主義再次主宰美國政壇,貿易戰和科技戰都是美國民族主義的產物。中國反而拾起歐巴馬的自由派理論,不斷宣傳自由貿易和人類利益共同體。某種意義上說,中美雙方對調了劇本,

現在中美貿易談判進入關鍵點,結局難以預料,但中美根深柢固的矛盾還在,領袖特質沒有改變,中美建交四十周年不太會成為一個值得紀念的年分。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