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棟觀點:從杜正勝同心圓史觀看台灣主體教育的挑戰

2016-03-14 06:40

? 人氣

杜正勝。(中評社)

杜正勝。(中評社)

談到杜正勝,很多人的直覺反應,除了「三隻小豬」和「罄竹難書」之外,就是他的「同心圓史觀」和歷史課綱修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九四四年六月,杜正勝在高雄靠近還邊的一個小村落出身,因為家裡清貧,再加上他喜歡閱讀和研究中國歷史,因此在一九九0以前,他對中國社會主義存有高度的憧憬和嚮往,但是完成《編戶齊民》著作,並經過九0年代實際接觸中國人民的生活之後,深深感受中國人民在「官本位」社會下的痛苦,提出了同心圓史觀.從大中國意識蛻變成台灣主體意識。

杜正勝的著作《編戶齊民》,雖在解說中國傳統政治社會結構是如何形成的,但是研究這些資料的同時,他也深刻感受到,中國過去長久以來,都是以皇帝中心的觀念,平民百姓沒有地位,被壓迫、被忽視,只有盡義務,不可能要求權利,秦漢以後的兩千年歷史就是如此。同心圓史觀顛覆了過去大一統的歷史思維,以「民主主義」為核心價值,強調歷史的核心不是統治者,而是人民。同心圓史觀的真正圓心是人民.每個人最認同的地方,就是自己成長的地方。

民國三十八年,國民黨政府撤遷來台,所謂的「外省第一代」來到台灣,依據同心圓史觀,他們認同從小生長的中國土地,他們要回到自己成長的土地,他們主張兩岸統一,是難以改變的天性,如果外省第一代不主張統一,那才是奇怪而不合情理的事。

到了「外省第二代」,雖然幾乎都生長在台灣這塊土地,而且很多是「芋頭番薯」,但因聽了父母的故事,在情感上會有所感動,再加上大一統的歷史教育,多半還是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一九九0年代以前的歷史課程,都是依循「本國史」和「外國史」的架構進行。「本國史」就是「中國史」,台灣的歷史,屬於本國史的一部分。地理也一樣,分為「本國地理」和「外國地理」,台灣地理屬於本國地理中的一部分。

到了「外省第三代」,情形就大不相同了,中國對他們而言,不再有那麼深的感情繫屬了,再加上新世代的年輕人,中小學所讀的歷史,已改成依據同心圓史觀所架構的課程和教材,因此台灣的新世代,不論是出生自閩南、客家或外省族群,他們所認同的,多已從遙遠的中國,變成自己生長的台灣土地。

一九九0年代,杜正勝提出同心圓史觀,台灣史地獨立成冊的呼聲愈來愈高,直到杜正勝接任教育部長(二00四年五月至二00八年五月),高中歷史「九五暫綱」和「九八課綱」確立了台灣史獨立成冊,先讀台灣史,再讀中國史,最後再讀世界史。即使是馬政府時期所修訂的「一0七課綱」,不論怎樣「微調」,其歷史課程架構仍依循著同心圓史觀,先台灣史,再中國史和世界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