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炎元觀點:傳統戲班打造出台灣劇藝新美學

2019-01-27 06:20

? 人氣

成軍24年的國光京崑劇團,最近將他們多年投注在京崑創新上的成功經驗,總結成《國光品牌學》出版問世。這是國內第一本從管理、行銷視角討論傳統劇團如何透過現代經營手法打造品牌的著作,也是首度揭露國光劇團成功背後幾個鮮為人知的謎題:包括何以一個瀕臨沒落的傳統京崑戲曲,竟能在今天吸引大量新世代成為死忠粉絲?何以八竿子都打不著邊的科技老總,竟親率旗下員工及主管赴國光取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做為一個傳統劇團,國光在過去20多年,透過新編戲碼的創製,做了不少許多傳統劇團不敢輕易嘗試的實驗。包括首先將台灣歷史人物搬上京劇舞台;首先將兩岸歷年禁演的所有戲目匯總演出;首先將張愛玲以民初為背景的小說改編成京劇;首先將交響樂隊與京劇文武場融為一體;首先讓歌劇樂家與鬚生旦角同台競技;首先將三D特效成功帶入戲曲舞台;首先讓日本能劇與崑劇融為一體等等,國光締造了這麼多的「首先」,除了書寫了戲曲史的新頁,更重要的是全部都在票房贏得佳績。

說得直白一些,「創新」是要有膽識的,是要冒風險的,尤其是傳統戲曲,經歷數百年的淬鍊,早已融鑄諸多不容違逆的典律,一旦因為執著「創新」而觸動了這些典律,很可能既掙不到任何新的觀眾,還可能流失大量既有的戲迷。台灣劇場界從不乏創新作品,但成功者幾稀,要不就是作品曲高和寡,觀眾根本不買帳;要不就是劇團僅靠單一明星藉個人魅力苦撐,明星一旦退場劇團亦隨之解體,這些在台灣重複搬演的劇場滄桑,全都沒在國光身上發生。換言之,國光的每一次「創新」,都贏得了票房,也贏得了佳評,甚至國光新編的許多作品,都成為經典戲目,被海內外一再邀約搬演。更耐人尋味的是,國光的每一次創新實驗,既沒有流失資深戲迷,反而開拓了不少從不看戲的國光粉絲,國光的這些成就,成為當代台灣劇場界的一頁傳奇。

重點是,國光的這一頁傳奇,是怎麼發生的?它的經驗能夠複製嗎?要知道,國光是當年三軍劇團被裁撤後,臨時將數個劇團的人馬混搭組成的,當時就有專家預言這批雜牌軍鐵定撐不過三年,再加上歷經世代交替、時代更迭乃至本土化浪潮,不論天時地利人和等簡直沒一項因素有利國光存活,說不準那一次行政組織改組,或是那一次立院預算縮編,國光很可能就此從人間消失了!但這一切都沒發生,24年下來,在幾位團長銳意經營下,國光順利挺過了三次政黨輪替,儘管它只是個隸屬於文化部傳統藝術中心的表演單位,但卻成為公部門中成績最亮眼的國家表演團隊,也是每任政府最有信心拿到國外展示文化軟實力的表演團隊,這一切的一切,當然是有背景.有故事的,而張育華這本《國光品牌學》的出版,正就是要為這些謎題,提供一些解答與論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