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泰興觀點:恐怖份子的理性計算

2015-11-21 06:30

? 人氣

巴黎恐攻後,鋼琴師在街頭哀悼。(美聯社)

巴黎恐攻後,鋼琴師在街頭哀悼。(美聯社)

花都巴黎在十三日黑色星期五發生近一百三十死的恐怖攻擊慘案,讓海明威所謂「眾人的流動盛宴」成為惡夢,發生之後,恐怖組織伊斯蘭國迅速承認犯案,眾人皆在問:「為何是巴黎?IS為何挑這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此,坊間已經有了不少的答案,不外乎國際近因與文化遠因,這包括了法國總理歐蘭德的強力反恐、反IS政策,法國不再是我們刻板印象的獨立外交政策的國度,包括了法國擁有西方強權比例最高的470萬個穆斯林家庭,這些都對,但都不完全,以下我試著用不同的分析方式給了整合了這些因素,嘗試給一個比較有說服力的答案。最後,我們會發現其實IS並非單挑巴黎,而巴黎是恐怖份子一連串一致理性判斷後的挑選目標之一,有其脈絡可循。而西方媒體擔憂的恐怖攻擊進入新的階段,西方大都會近期將面臨一波又一波的恐攻,可能是過慮。

首先,我將列出以下三件今年的重大恐怖攻擊事件,看大家聽過幾個?第一件是今年6月在非洲突尼西亞度假勝地蘇塞發生的海濱度假村槍擊案,造成38名游客死亡,其中有30个是英國人。第二件是十月土耳其安卡拉市發生的自殺式攻擊,造成102人死,第三件巴黎慘案前一天的黎巴嫩貝魯特發生的炸彈攻擊,造成44人死亡。

相信大家大概都跟我一樣,對三件慘案十分陌生,大家的印象中,好像今年度發生的恐怖攻擊,第一件就是法國查理週刊事件,接著就是巴黎大屠殺。事實不然,而這三件案子最大的特色就如同巴黎大屠殺一樣,均證實是伊斯蘭國幹的,也就是說,伊斯蘭國今年幹的重大恐怖攻擊,並沒有刻意挑選西方城市,作為報復目標。

研究恐怖主義的經濟學家洛蕾塔.拿波里奧尼(Loretta Napoleoni),在她的TED知名演說中曾說過,在與恐怖組織首腦用餐的經驗告訴她,這些狂熱的領袖,並非像我們想像中的瘋狂,反而像是一個生意人一樣冷靜與理性,經驗與研究都讓她得到這樣的答案。

我們回到上述三個事件我們可以發現什麼共通點呢?是的,都是回教世界的重要城市,同時都是國際化程度較高。安卡拉、貝魯特都是首都不必說,蘇塞是歐洲人熱愛的度假勝地,國際化自不待言。倘若恐怖主義領袖如同拿波里奧尼所言,理性得像個生意人,那麼為何都挑這些地方呢?由這一連串的選擇,我們合理推測,伊斯蘭國領袖是在選擇的是符合他們目標,同時執行恐怖行動的成本較低的城市。

拿波里奧尼也告訴我們,恐怖行動的成本是相當高的,想要維持恐怖主義組織持續行動,必須有足夠的經濟來源,實證資料上,同一組織的恐怖行動因之很難密集連續發動。恐怖主義行動本質是高成本、高難度、失敗機率高的活動,「成本」將是理性的組織領袖最重要考量。四起事件(包括巴黎)都是發生在回教國家或大量穆斯林(法國驚人穆斯林人口數)所在地,有足夠的穆斯林人口與環境,聖戰士招募將較易,也不容易被發現。而申根協定的洞開,難民大幅湧入,不似英美有大洋屏障等等都是成本較低的原因,非法槍械彈藥管制不易,也讓巴黎被攻擊機率大增,由這些城市的受害,我們又發現「報復」並非伊斯蘭國最主要的目的,「懲罰」在首腦心目中,更排優先的順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