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過於表面的菁英教育,學不到精髓啊

2015-11-15 05:50

? 人氣

韓國青年得到國際蕭邦大賽首獎,引發菁英教育的討論。(朝鮮日報網)

韓國青年得到國際蕭邦大賽首獎,引發菁英教育的討論。(朝鮮日報網)

最近國內博士班註冊率銳減,連頂尖大學也不例外,也就是說想念博士的人越來越少,教育部擔心企業少了博士,不利產業升級。然而,產業升級一定得靠博士嗎?我認為不論是產業升級或企業發展也需創造力,菁英教育可以保證學習力,但不一定教的出創造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關企業聘請博士會不會變厲害,根據法國媒體對法四十家上市公司的研究顯示:不一定。法《世界報》近日調查40間法國上市公司,包括空中巴士、家樂福、歐萊雅、路易威登集團(LVMH)、米其林及施耐德,只有9間公司認為博士能為工作帶來正面效益,有14間認為是否有博士學位無差別。

況且台灣的「菁英教育」不見得讓學生擁有創造力和競爭力,以最近剛比完的國際蕭邦鋼琴大賽為例,從音樂教育可以一窺台灣菁英教育的面貌。

這次國際蕭邦鋼琴大賽首獎為南韓趙成珍,且近年來南韓音樂家在許多國際賽事上都有不錯成績(包括電競),這樣的韓國音樂奇蹟竟讓大學教師為此大書特書(「去菁英」教育怎贏韓),認為台灣在蕭邦大賽中消失,都怪菁英教育達不到無法培養出高標準的菁英,主要原因是現行教改訴求是「去菁英」與「翻轉」教育,所以我們輸給南韓(那怎麼不在意打電動輸南韓?)。

台灣真的在音樂國際大賽中消失了?其實就在2013年,台灣才剛拿下貝桑松國際青年指揮大賽的首獎、最佳觀眾獎、樂團獎,得主是24歲的吳曜宇,但吳曜宇大學念的是資管,也沒念過音樂班,從小就學琴,曾任元智大學管弦樂團團長,到研究所才轉念指揮,事實上正式學習指揮才二年,難道是指揮天才來著?

非也非也,其實台灣第一個拿到貝桑松首獎的台灣指揮正是NSO指揮呂紹嘉,他在1988年前拿到這個獎,是繼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後,第二位拿到貝桑松首獎的亞洲人,呂紹嘉自己也不是科班出身,他認為台灣音樂科班的通病就是過於注重技術,而不注重「音符背後的人文視野」,重點是要有開放的心胸接受任何事,並且「保持深思的習慣,音樂才能走的長遠」。

雖然講的是音樂教育,但過於注重技術和「學習能力」是台灣教育通病。我們將小一就講一口歪果英文視為好棒棒,十二歲就能拉小提琴高難度曲目看作音樂神童,但卻忽略學科與技術後面的背景知識...這種看重「表面」的教育體制,培養出的博士可能只是技術高超的機器人,缺乏多元思考與創造能力,此非長久之道啊!

*作者為驚時事胃腸藥網路作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