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英二專訪》談父親與東亞局勢:「人與人、國與國,最重要的都是信賴關係」

2015-10-05 16:11

? 人氣

從我的父親來看,應該也是這個樣子。因為他可能會認為「你也沒什麼特別的事,每一兩個禮拜就跑回來看我,你工作這麼忙,你就去忙你的」。但是當我提出我們一起把這件事做好的時候,父親也非常熱心的參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因為我們已經建立起這樣的信賴關係,所以在訪談的過程中,我有時也會直接嗆老爸說「你講的這一段東西根本不可能成立吧!」我把文稿整理好拿給父親看時,父親也會直接指正說「你這樣寫根本不對,不是這樣子的」。所以我們真的是一起完成一項作業,不管是說的還是寫的,兩邊都做得很開心。

:您提到亞洲人民應該要增進彼此的理解,要說出自己的故事,您也確實說出了您父親的生命史,您可能也會期盼我們台灣人也去訪問自己的父母、自己的阿公阿媽,讓他們說出自己是怎麼從戰爭的經歷中走過來的。如果沒有接受過歷史訓練的一般人也想要做這樣的事情的話,您會給他們什麼樣的建議。

最基本的一點是詳細地去聆聽對方要講的故事,一開始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是,對方可能已經想不太起來過去的事。就算我們問了,對方可能也只能說出很粗略的事。如果有足夠的信賴關係的話,隨著一步一步的追問,也會逐漸喚起對方的記憶,回憶起當初的情況。

對於當時生活的細節,可能也會隨著追問而逐漸具體,比方說在這本書中提到當初父親住處的隔壁是什麼商店,如果我當初不問他,他也不會主動提起這些細節,如果我問了,他才會去回想這些細節,具體的資訊也會慢慢跑出來。

如果受訪者是其他人,可能對方為什麼要這麼做你會不太敢問,但因為是自己的父親,我就會直接問他「你為什麼要幹這麼奇怪的事情?」他才會去交待「我因為什麼什麼理由,才會去做這樣那樣的事」。如果是信賴關係不夠的外人,可能會回答「因為我是日本人,我才會這麼做」,但自己的父親可能就會交代得更為詳細:「因為我遇到了某些某些狀況,所以我才會做了這樣或那樣的事情。」

進行口述歷史的訪談目的,與其說是要探求歷史的真相,不如說是要跟對方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如果一直把對方當成是一個挖掘歷史的材料而已,雙方的關係是不會好起來的。如果只是把對方當成是取材的物件的話,可能就會抱怨對方「你怎麼不講快一點」、「怎麼會連這個事情都想不起來」,負面情緒就會跑出來。

或者說,對方可能會反覆地講同一件事情,因為對方也不是什麼專業的歷史學者在敘述某一段史實,所以也不可能運用很精準的詞彙來敘述。如果是把這份工作當成是要培養彼此的交情,就算對方總是反覆的敘述,雙方關係也依然能夠圓滑起來,而雙方把關係搞好之後,才可能寫出好的口述歷史成品。就算你們的訪談內容還不足以寫成一本書、或者一份完整的成品,但你跟受訪者的關係變好了,這就是最重要的目的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