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觀點:丹麥國徽變更抗川普─關乎主權與歷史堅持

2025-03-20 07:10

? 人氣

丹麥國旗飄揚在路邊。(美聯社)

丹麥國旗飄揚在路邊。(美聯社)

最近丹麥國王腓特烈十世做了一項震驚多方的措施,他修改了延續五百年的皇室國徽設計,將格陵蘭與法羅群島的象徵性圖案置於更顯眼的位置,而原先代表北歐卡爾馬聯盟的三頂皇冠則被移除。這一舉動不僅引起丹麥國內的議論,更被解釋為對美國前總統川普多次聲稱欲購買或「佔領」格陵蘭島的直接回應​。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新的丹麥皇家紋章(右圖)與1972年公布的舊皇家紋章(左圖)。(美聯社)
新的丹麥皇家紋章(右圖)與1972年公布的舊皇家紋章(左圖)。(美聯社)

丹麥皇室國徽自1819年以來僅有四次重大修改,而此次改革的核心在於強化格陵蘭與法羅群島作為丹麥王國不可分割部分的地位。格陵蘭以北極熊為象徵,法羅群島則以公羊為標誌,這些元素在新國徽中被放大、凸顯,意味著丹麥希望透過這一設計,向內部和外界傳遞出共同體的強烈信息。丹麥王室強調,這是向格陵蘭與法羅群島人民表達平等與重視的一種形式。

此舉也明顯具有地緣政治的意涵,川普多次公開表示,希望美國購買格陵蘭島以增強其戰略防禦佈局,甚至說將格陵蘭納入美國版圖對全世界都是必要的。面對此類言論,丹麥的國徽變革無疑是一記有力的回應,向外界表明格陵蘭的主權不可討價還價​。

格陵蘭自14世紀以來一直處於丹麥的實質控制之下,並於1979年取得自治地位。儘管近年來格陵蘭的獨立呼聲日益高漲,但丹麥對格陵蘭的戰略意義心知肚明,尤其是在全球對北極資源與航運路線的競爭日趨激烈之際。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格陵蘭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與戰略位置,其主權的歸屬問題關乎國家安全與全球影響力​。

丹麥政府近年也加大對格陵蘭的投資,宣佈增加數十億丹麥克朗的防禦預算,表明其決心維護王國共同體的完整性​。

川普對格陵蘭的興趣並非始於今日,早在其首任總統期間,他便試圖透過購買格陵蘭來強化美國的地緣政治版圖,此舉既反映了美國對北極地區的高度關注,也顯示了美國在國際舞台上日益明顯的擴張主義傾向。

從川普再度提出購島計劃到其兒子訪問格陵蘭的私人行程,這一系列動作無不挑動丹麥與格陵蘭的敏感神經。格陵蘭總理明確表態,格陵蘭「永遠不會出售」,這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拒絕,更代表了守土不讓的強烈決心。

但川普的野心並未因拒絕而消退,他認為美國對格陵蘭的擁有權是全球安全的「絕對必要條件」,並聲稱如果格陵蘭成為美國的一部分,當地人民將受益無窮。這樣的言論既展現了其典型的擴張式語言風格,也引發了包括丹麥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

此次丹麥國徽的改動也是對歷史與文化的深刻思考,三頂皇冠作為卡爾馬聯盟的象徵,已成為北歐集體歷史記憶的重要部分。自1397年聯盟成立以來,丹麥、瑞典與挪威在文化與歷史上緊密相連。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皇冠的象徵意義逐漸減弱,對此次移除的批評聲音也多集中在「對北歐共同歷史的不尊重」​。

不過此次改動更應解讀為丹麥對自身現代國家身份的重新定位,反映了丹麥在面對內外挑戰時對於主權的堅守與統一的重視​。

丹麥國徽的改變不僅僅是一場設計上的革新,而是一個宣示,關乎主權、歷史與地緣政治的聚焦。從丹麥國徽變革到川普的北極野心,北極地區的未來正成為多方勢力角逐的焦點。

對丹麥而言,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維護格陵蘭與法羅群島的歸屬,如何在多重壓力下平衡自治需求與國家利益,將是未來的關鍵挑戰。而對格陵蘭而言,其未來或許將取決於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在自治、獨立與國際強權間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作者為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