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大選兩黨激烈對峙之際,一向關心國際事務的羅馬教宗方濟各曾敦促選民們「憑良心思考與選擇」,就墮胎及移民等敏感問題「兩害相權取其輕」。顯然,就大部分中間選民及觀察者而言,川普即使再度當選,亦有望於美國憲政框架之下節制其權力,更有機會汲取首次執政經驗的教訓與不足。
然而,縱觀川普繼任以來對幾大國際熱點的處理輪廓,卻令人質疑是否是一場史詩級的災難?短短一個月時間內,其為世界秩序所帶來的思想混亂與精神危機,似乎正在令人難以置信地想起法國詩人波德萊爾(Baudelaire)的《惡之花》(Les Fleurs du mal)。未來四年,美國的民主價值與民主形象將走向何方,委實成為一個需要不斷檢視的問號。
加薩地帶:家園情感 vs.「種族清洗」?
首先,針對巴以衝突,川普政府拋出的初步解決方案,顯然有悖國際法的道德准則:其雖提議美國接管並開發加薩,但卻一度建議加薩地帶的巴勒斯坦人「永久」遷出。這一方案即使看似能為加薩「地帶」帶來繁榮,但卻首先否定了巴勒斯坦人作為主體民族在此生活千年的生存權。
此種優先一切的「商業理性」(甚至有傳其家族將介入加薩房地產項目),摧毀的是巴勒斯坦民眾最原初的家園情感。縱觀歷史,即使加薩地帶曾落入奧斯曼帝國之手,但因流傳下來的古老地契,今日的土耳其手中仍有相關檔案庫及博物館等,能證實並承認巴勒斯坦民眾的房屋土地權。
更令人擔憂的是:川普政府還擬最快下月宣布「承認以色列對被佔領的約旦河西岸主權」。與之相對的是:在巴以戰爭爆發伊始,羅馬教宗方濟各便敏銳呼籲「耶路撒冷的所有神聖地點都務必維持現狀」——顯然:尤其是位於約旦河西岸的耶路撒冷為「三教聖地」(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為平復不乏血腥的歷史爭議,嚴格說來,其應一直依據聯合國《第181號決議》屬於獨立政治主體。
早在2017年,川普便在首任期間將美國大使館正式遷至耶路撒冷。這被外界解讀為對以色列實際控制耶路撒冷的默許,並激起了阿拉伯世界乃至包括東南亞穆斯林的不滿——此次哈馬斯發起的恐怖襲擊亦正是以耶路撒冷的清真聖寺阿克薩而命名(「阿克薩洪水」)。倘若此次川普在正式宣布以色列佔領主權之時,無法妥善處理巴勒斯坦視為首都的東耶路撒冷問題,恐會激起阿拉伯世界新的怨憤。
由此可見:川普政府的加薩計劃看似「高效」,卻引發了針對特定族群的「種族清洗」之嫌疑,亦被質疑是否撇棄國際社會長久以來、經由各種斡旋所達成的「兩國方案」。尤難想象的是:在激烈戰爭中遭受人道主義重創的加薩難民,不僅沒有得到任何喘息,卻即將面對流離失所的遷徙命運,顯然,這只會繼續強化巴勒斯坦民族的民族主義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