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把「經濟殖民」說得如此磊落、光明、如此之清新脫俗甚至「唯美」,美國財長貝森特確實是一個人才!而且,這個礦產協議應該是烏克蘭「這頭牛」要被美國剝的「第一層皮」而已。
美國川普政府要烏克蘭拿出稀土元素和關鍵礦產中的一半給美國,作為協助烏克蘭抗俄的回報,烏方不允,因此引發雙方的口水戰,「川普式」的「另類事實」馬上鋪天蓋地而來:他既說烏克蘭發動戰爭、又指澤倫斯基是獨裁者、支持度只剩4%;澤則回駡川普活在假消息世界、他不能出賣國家。然後美國副總統又「指正」澤說川普壞話「所有認識總統的人都會說,這是和新政府打交道的糟糕方式。」
不看這些一來一往的口水戰,現實世界烏國放軟退縮、兩國正在談判這個協議,而且可能這1、2周就會簽署。外界對川普要烏克蘭簽下的礦產協議批評紛至,最重要的就是駡「經濟殖民」,美國財長為此在英國《金融時報》具名撰文辯解,強調此協議是互利、保護烏克蘭人民、是美國對加速烏克蘭經濟成長的長期承諾之提案……..。
先說戰後的烏克蘭經濟最需要什麼吧,肯定就是:重建、重建、重建。3年在烏克蘭土地上的戰火,摧毀了鉅量的基礎設施與生產設備,從基本的道路鐵路到港口機場、通訊聯絡、能源水利、再到民間需要的住房建物、生產需要的工廠…..,都需要投資重建。
這個商機會有多大?拿距離現在比較近的「伊拉克戰後重建」來看,當年的「初步估算」就是要讓伊拉克恢復正常運作狀態至少要3年、花費1000億美元;重建則是每年至少要花200億美元以上、10年花6000億美元。
相較俄烏戰爭,當年美國打伊拉克算是速戰速決,俄烏戰爭遍地烽火鏖戰超過3年,破壞程度與面積更甚,重建需要的資金更多、時間更長。而所謂的戰後重建所需要的資金,除了「依慣例」會有部份來自國際援助外,其實大部份都要靠自己:可能是本國的稅收經費、可能是國際借貸(要算利息要還錢的);而且,國際承諾的援助最後時常會打折扣甚至不見蹤影。
烏克蘭不像伊拉克一樣是能源出口大國,雖有生產油氣但自用不足還要進口,烏的主要產業是與出口是農礦等一級產業,川普要烏的礦產權益,除了對沖中國掌控稀土的風險外,主要原因說是「抵債」─依照川普的說法,烏欠美國5000億,烏否認說金額沒那麼多、且軍援是援助而非借貸。此外,藉此亦可掌控烏國經濟並「拿捏」政治、又可「嘉惠」週圍利益相關人士。
事實如何不重要,川普說你欠債就是欠債、說5000億就是5000億,而且,這肯定是一種經濟殖民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