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臺灣教育改革改了什麼?學校課堂風景變了嗎?

2024-05-27 05:50

? 人氣

作者認為若要期待現場教師「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真正落實在日常教育中,第一線教師的教育核心思維轉變相當關鍵。(圖/臺東縣政府教育處提供)

作者認為若要期待現場教師「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真正落實在日常教育中,第一線教師的教育核心思維轉變相當關鍵。(圖/臺東縣政府教育處提供)

21世紀以來臺灣政府投入龐大財力、動員大量學者及現場教師推動教育改革,從「九年一貫」、「108課綱」到「生生平板」等等,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革新方案不斷推陳出新。期待透過課程與教學設計的翻轉讓學生的學習不再只是背誦教科書的知識內容,而是能更深入培養認知、探究及溝通能力。此外,為提升學生學習的意義與效能感,教師也須改變照本宣科及精熟測驗的習慣,轉為以終為始、融入生活情境以及參照評量尺規的課程設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些立意良好的教育改革方案,搭配著生動照片、感性訴求、響亮口號及官方報告的宣傳,在在展現了政府推動學校教育革新的決心與成績。然而,學校課堂裡的風景真的變了嗎?實際走入學校課堂,教師賣力講述的聲響、塞滿複習卷與講義的抽屜、埋頭補眠或苦讀的學生、張貼各式成績排名與大考倒數天數的牆面等,這些與上個世紀無異的課堂風景,相比於鑼鼓喧天的教育創新報導,實在令人困惑不已。

實際走訪現場教師施行這些教育革新方案的心得,雖然多數支持教育改革理念,但在課堂實施上卻倍感無奈與無力。以近期推動的「生生平板」政策為例,即使學校購買足夠的平板電腦,但現場老師根本很少使用,就算用了也多半讓學生「自己摸索」或「偶爾放鬆」。現場教師無奈地說:「在升學強力主導教學的社會期待下,教師仍須以精熟學科知識及講述教學為主要課程設計,根本沒時間也不需要讓學生透過平板進行自主學習。」此外,現場教師對於學習各項新科技或新教學法的無力感更是普遍:「近年政府推動的各項新措施讓原本的教學及輔導工作更為繁雜了,各種主題的薦派研習、社群共備、課程諮詢及認證等,讓現場教師對於無止盡的研習、開會疲憊不堪。即使再願意嘗試改變的老師,面對這些諸多教育變革措施也倍感無力,最後不是敷衍了事,便是回到教師最習慣也最省力的講述教學及精熟測驗。」

即使現場教師對於教育革新政策再無力與無奈,仍須要想辦法讓日常課堂持續運作,此時各種創意的調整便成為真實課堂的實踐樣貌。以「學習歷程檔案」為例,原意為教育部希望學生能紀錄自己修課過程的成長與反思供大學選才時參考。但在升學及時間壓力的現實下,教師不得不給學生公版範本或提供學習單讓學生有東西可以上傳學習歷程檔案,實則那些範本或學習單跟老師的教學目標幾無多大關聯,評分機制也是有寫有分,回饋更只剩下模糊不清的「閱」或「Excellent」而已。現場老師對此也是既無奈又無力:「在升學壓力依舊、授課時間壓縮以及教師日常工作繁雜的現實中,這樣做即使沒辦法讓學生真正落實紀錄與反思學習進展,但至少達成學校行政的要求,也能協助學生快速累積升學檔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