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別一味地把頭埋進「國際化」的沙坑裡

2015-05-15 05:30

? 人氣

外籍人士在台灣,當你和他們說英語的時候,或許他們更想「學中文」。(圖為衛視中文台的主持人傑克與安妮/超視提供)

外籍人士在台灣,當你和他們說英語的時候,或許他們更想「學中文」。(圖為衛視中文台的主持人傑克與安妮/超視提供)

為什麼不跟他們講「中文」,而是講「英文」?

台灣人到美國或是任何一個說英/美語的國家,都會很努力用英文和母語人士交談,希望能夠藉此精進一下英文能力(或是到其他語系的國家,若會使用當地的語言,大多也用他們的語言來做交談);但,為什麼外國人來台灣,來到一個以中文為主要母語的地方,我們卻總是用「英文」和他們溝通呢?

傍晚從游泳館出來時,正好撞見一個洋人跟應該是他buddy的女生,要換證進去游泳,櫃台負責的同學就跟女生說,請她向男生用英文翻譯一下使用的規則等等。看起來只是件很正常的事,但裡面總覺得有些甚麼很奇怪。

期初某次在動物園等公車的時候,和一個從中南美洲某一個很小很小國家來、在政大念研究所(跟管理相關的研究所,確切是哪一個我聽不懂)的碩士生聊天,也這麼剛好談到這個問題。他的中文能力還很初階,連基本的會話都不太會講,所以只好用中英夾雜的方式對談。

他說他很喜歡中文,也很想練習中文,但身邊的台灣朋友也不知道怎麼了,全都和他講「英文」,而這的的確確讓他有點小困擾。聽他說,他研究所的課很重,連假日都要分析個案、做報告,所以除了每個禮拜兩堂在華語文中心上的中文課外,其實沒有太多空閒時間再去多上中文課,再加上他的研究所課程,大部分都是全英文授課,能練習中文的時間,就只剩平常和台灣朋友相處的時間了,只是他說:「他們說英文......」

我們到國外,就很希望對方能和我們講「英文」,也很積極的去和對方講「英文」,因為這樣可以練習我們的「外語能力」;若以相同的立場,來看這些從英語系或其他語系國家來的外國同學,他們既然會選擇台灣,應該也有成分是因為台灣的主要使用語言是「中文」吧?多多少少也會期待,自己的中文能力,可以在台灣有所精進吧?

當然我知道,要精進外語能力,必須要先會運用那種外語裡一些基本的會話或是用語,而大多數來台灣的外國人,只會「你好」、「謝謝」、「這個多少錢」或是其他基本的會話,跟一些簡單的詞彙(但還是有一些外國人的中文能力,好到令我都自嘆不如!),但就跟我們學英文一樣,沒練習怎麼可能會進步?

再者,身為以中文為母語的我們,為什麼會在自覺或是不自覺中,和來台灣念書或是來玩的外國人,第一直覺都是用「英文」而非「中文」來作回答或是交談呢?

你到美國自助行,會用中文問路嗎?對方會用中文回答你嗎?
你到英國念書,會用中文和同學討論課業嗎?
你到西班牙的餐廳吃飯,會用中文和服務生點菜嗎?

當我們努力追求國際化(英美化?!)、認真在提升第一甚至第二、第三外語能力的時候,是不是也該反省一下這種類似「民族自卑心」的心態,還有重視及提升我們對於自己母語「中文」的使用能力?

希望自己別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變成了隻鴕鳥,
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頭埋進 「國際化」 的洞裡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作者為在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