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中華民國與以巴問題

2023-10-15 07:10

? 人氣

中華民國失去了以色列的外交承認,只能全力鞏固阿拉伯國家的外交關係,但同時仍盡量避免得罪以色列。美國更是將重心擺在圍堵蘇聯的全球擴張上,想方設法拉攏阿拉伯各國的王室壓制共產主義勢力,對以色列的態度相對冷落。艾森豪甚至還在1955年主導成立了以伊拉克王國為核心的《巴格達公約》(Baghdad Pact)組織,強化與中東穆斯林國家的合作關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31013-從埃及發動的阿拉伯民族主義革命,改變了眾多阿拉伯國家原本親美反共的政治立場。(作者提供)
從埃及發動的阿拉伯民族主義革命,改變了眾多阿拉伯國家原本親美反共的政治立場。(作者提供)

阿拉伯民族主義興起

有趣的一點是,無論是美國還是中華民國,在50年代推行與阿拉伯國家關係的同時,都有意無意忽視巴勒斯坦的存在。一來是雙方都不打算完全把以色列推到對立面,二來是巴勒斯坦本身不具備足夠的力量抵抗蘇聯入侵中東。《巴格達公約》組織會員國除英國和美國外,已涵蓋了伊拉克、伊朗、土耳其以及巴基斯坦等四個不同族群與派系的穆斯林國家。

美國很天真的相信,對共產主義無神論信仰的反感已足以團結穆斯林國家抵抗蘇聯,而且很快還會有更多的穆斯林或者阿拉伯國家加入這個集體防禦組織。這四個穆斯林國家之中,除了1950年與中共建交的巴基斯坦外,在1955年當下也都理所當然是中華民國的邦交國,而且即便是無邦交的巴基斯坦,當時也還維持與中華民國的軍事合作關係。

然而伊拉克是阿拉伯國家、伊朗是波斯國家、土耳其是土耳其國家,巴基斯坦則以旁遮普族人為主要的人口組成,四個國家都有各自的民族主義。其中伊朗又信奉的是穆斯林的什葉派,伊拉克王室則信奉遜尼派,意味著雙方遲早將因為對可蘭經(Quran)解讀的不同爆發紛爭。但是不用扯那麼遠,因為阿拉伯國家內部的分歧其實可能比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的分歧還要大。

原來在埃及少壯派軍人納瑟(Gamal Abdel Nasser),在1953年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親美的埃及王室,掀起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浪潮。納瑟不只主張所有阿拉伯國家應該團結起來消滅以色列,還認為阿拉伯國家應該超越宗教信仰的枷鎖,從自身的國家還有民族利益角度出發選擇結交美國或者蘇聯為盟友,而非簡單的反共意識形態。

在史達林(Joseph Stalin)去世,蘇聯亦擺脫無神論信仰的意識形態,第一個跳出來對阿拉伯民族主義表達支持。周恩來則在1955年出席萬隆會議時宣告中共「以誠相待,廣交朋友」的新立場,不再以意識形態做為推行對外關係的唯一準則。換言之,無論阿拉伯國家是否信仰穆斯林,是神權國家還是王權國家,都不再影響中共與他們發展對外關係。

20231013-正在閱讀《毛語錄》的巴勒斯坦戰士。(作者提供)
正在閱讀《毛語錄》的巴勒斯坦戰士。(作者提供)

集體倒向中共的阿拉伯國家

於是從1956年開始,由埃及率先帶頭,阿拉伯國家開始紛紛倒向中共。此刻的中共,也有了與蘇聯互別苗頭,爭奪共產主義老大哥地位的野心。為了得到數量遠多於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支持,以擺脫被美國排除在聯合國之外的外交困境,中共不再把援助的對象限於與自己意識形態一致的共產主義國家,亦不再排斥和王權甚至神權國家結盟。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