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路口徬徨的《美國動物》,不甘於平凡的四個慘綠少年

2018-09-08 13:18

? 人氣

《美國動物》談得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少年焦慮,表現在真實生活中的戲劇性。(圖/風傳媒)

《美國動物》談得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少年焦慮,表現在真實生活中的戲劇性。(圖/風傳媒)

四條對未來毫無頭緒的青春生命,精密計畫了一場搶案,謹慎再謹慎,壯著膽子撞開門、跨過現實與道德邊界的那一天,驚天動地的成功卻沒到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動物》這部片,可能如同導演一開始在片頭提醒的,「這不是真實故事改編,這是一個真實故事。」裏頭所有的鏡頭、演員的表演、台詞的設計、劇情的敘事等,都宛如現實世界裡每天的日常,真實的令人雞皮疙瘩。

這是導演巴特林頓(Bart Layton)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在這之前,他都拍紀錄片,2011他的首部紀錄長片《冒充者》(The Imposter)在2012年日舞影展首映,入圍2013年奧斯卡決選,他新穎的鏡頭敘事,讓他獲得了許多的關注。

《美國動物》取材自真實的案例,巴特林頓說他某天讀到了一則「特蘭西瓦尼亞大學圖書館的珍藏書籍遭竊」的新聞,立刻感覺到了翻拍成電影的潛力。四個來自中產階級的高知識青年,沒有任何的犯罪前科,沒有任何犯罪的經驗,沒有任何犯罪的慾望,讓他們犯下這起滔天大案的原因再簡單不過,「不甘於平凡。」簡單而真實的理由,也如同很多影評說的,就是中二。

四個大學生,喬裝打扮闖入圖書館,準備大鬧一場。(圖/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
四個大學生,喬裝打扮闖入圖書館,準備大鬧一場。(圖/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

不要騙人,你也曾經中二

每個人都年輕過,我們曾經都中二,在那段雙十年華的慘綠歲月裡,我們對未來充滿著期待。整個社會、世界對我們來說都是新的,還有很多的事情還沒有做過,還有很多的夢想希望能夠實現,那個時候的我們願意相信,只要努力,我們可以是特別的。

但是離開學校的日子越近,焦慮也跟著就越漲越大,我們越來越不知道到底能夠做什麼。我們慢慢了解,世界真的很大,我們微不足道的渺小。現實太殘忍,光要用自己的力氣讓自己能夠活下去,都可能累的精疲力盡。曾經做的夢、那些理想太難實現了,連要跟著之前的人走過的腳步,找份工作、想活自己,都是個龐大無比的困難,我們很平凡。

《美國動物》這部片子,正是在探討那段年輕歲月裡的焦慮。四個即將踏出社會的年輕人,他們手中沒有任何武器,對於接下來的人生戰鬥,充滿了焦慮、無助。他們希望能夠不要走在人們預設好的道路上,希望能夠用自己的雙手,替自己的人生留下不同於他人的印記。

打劫前,四人的徬徨、焦慮縱使在易容的狀態下,也十分明顯。(圖/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
打劫前,四人的徬徨、焦慮縱使在易容的狀態下,也十分明顯。(圖/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

一次的巧合,得知了學校的圖書館中,有一間藏書室,裡面收藏著許多的稀世珍書,尤其那一本美國畫家、約翰詹姆斯奧杜邦的《美國鳥類》的精裝巨書。他們突發奇想,為何不幹一票呢?把書偷出來,想辦法賣掉,有了錢,他們就有更多的籌碼能夠踏入社會。最主要的是,如果成功了,他們就真的不一樣了。

他們策劃了很久,但是沒犯過罪的中產階級,對犯罪的想像是相當扁平的,他們所知的大多來自電影或是小說。他們兢兢業業地不斷排練、企劃,整個過程荒謬,但日常的真實感,就夾在荒謬之中。

本篇文章共 9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510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秉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