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台灣原住民升學保障政策需考量歷史正義

2023-01-23 06:00

? 人氣

政府非常重視原住民高等教育機會均等問題,然而在進步跡象卻不甚明顯。現行的台灣原住民學生外加保障名額,與族語認證檢測的政策制度,反而形成原住民學生的學習困境。(圖/高市教育局提供)

政府非常重視原住民高等教育機會均等問題,然而在進步跡象卻不甚明顯。現行的台灣原住民學生外加保障名額,與族語認證檢測的政策制度,反而形成原住民學生的學習困境。(圖/高市教育局提供)

美國最高法院於2022年10月31日審理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和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的公平錄取學生的招生爭議案件。最高法院正在權衡的是,這些政策是否具有歧視性,是否違反了民權法。如果該裁決通過,意味著最快2023年,美國數百所公私立大學就不能再給予少數族群入學優待,標誌著一項60多年政策的終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涉及了積極平權措施和公平觀念的政策思辨,而在2022年時台灣原民會曾宣示,蔡英文總統原住民族政策達成執行率已超過8成,並以此自豪。然而,原住民政策是否為盲目執行,在執行的政策內容上,是否有符合原住民的迫切需要,有待商榷,而此次美國平權行動法案去留之爭議,筆者認為可對台灣原住民升學保障政策做出啟示,筆者論述如下。

 

一、「積極平權措施」是避免少數族群受到不公平對待

積極平權措施(Affirmative action),又稱為優惠性差別待遇、矯正歧視措施、平權行動法案等。係指依據膚色、種族、宗教、性別、國族出身,給予這些少數群體或弱勢群體優待的一種手段,從而達到各族群享有平等的權利,積極平權措施主要集中於就業、教育、工程承包和醫療等領域的政策方案,例如大學入學的種族配額、選舉的性別配額等,積極平權措施的總目標是避免少數族群在就業和教育上受到不公平對待。

二、 美國平權行動法案去留的矛盾 忽略歷史正義

平權行動法案是美國在1960年代就推動的政策,政策目標為防止對種族、宗教、性別或民族出身等少數群體或弱勢群體歧視,給予上述群體的政策優待。而此次美國最高法院審理針對哈佛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公平錄取學生爭議案,之所以會引起社會關注,在於認為學校的「平權行動」招生策略反而對亞裔美國人具有歧視性,且根據2022年皮尤研究中心發布的民意調查發現,74%的美國人——包括大多數黑人或拉丁裔受訪者——認為種族不應該被納入大學錄取的考量。

從民調可見美國社會輿論風向已轉變, 對已實施60多年的平權行動法案,感到抗拒反感,輿論也認為平權行動法案的政策目標,最初為積極補償少數族群過往被白人惡劣對待的「公平」,但到現今反而成為「多樣性」(diversity)的政策保證,政策已然失焦,並非原初強調的「公平」。

然而,筆者認為平權行動法案去留的矛盾,最大的爭議是忽略歷史正義。因公平正義是一個社會性概念,而不是個人性概念,不僅關注過去,而需關注現在和未來,所以也必須考量歷史正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