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中國政策必須調整!布魯金斯研究院發布重磅報告,提出5項關鍵政策建議

2022-11-09 08:10

? 人氣

然而總統不應屈從於這種攻擊——試圖比在野黨表現得更鷹派、以無限上綱反對中國來換取在野黨的善意合作。柯林頓(Bill Clinton)與川普( Donald Trump)都曾利用中國事務來進行政治炒作,但其政策在國內、國外都未能收效。雖然美國民意對中國的觀感普遍負面,但中國議題通常並不是影響選民選擇的主要因素。美國的政策制定者不該追隨政治風向,而應制定用心正當、合情合理的政策,相信真正能評斷其結果的不是眼前的民意,而是歷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5. 從更多層面降低風險(Expand the lens on risk reduction)

目前美中建立「護欄(guardrails)」的努力陷入僵局,原地踏步。原因在於雙方目的南轅北轍。美國期望針對美軍與解放軍近距離運作建立行為規則,來增進運作安全;但中國反對,認為這樣會妨害他們提升戰略安全。中國試圖盡可能將美軍推離其周邊區域,以建立更多的防禦縱深,自然不會容許美軍在其周邊區域擁有更安全的運作空間。

美國決策者與其一再撞牆,不如將焦點轉移至冷戰高峰期間,美國與蘇聯領導人推動的降低風險倡議:軍備管制協定;加強管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使用、部署與存放以及WMD相關物資的國際協議;外太空合作。中國不會照單全收,但是當年美國與蘇聯在劍拔弩張的時期,仍然願意採取行動以降低風險。

美中決策者還應該針對雙方都認為有問題的新領域,優先設法降低彼此的風險。例如以網路攻擊威脅對方的關鍵基礎設施;在戰場部署AI自動化武器系統,且對使用不設限制。以後者而言,美中應該達成一項協議:所有核武發射指揮系統都只能由人類控制,不得使用AI系統。

對於台灣議題,華府與北京也必須找出降溫的作法。雙方可以先達成共識:台灣議題並不是一部直接通往戰爭的升降機,而是一個各方行為相互影響的動態議題;40多年來維持台灣海峽和平的現狀有其問題,但還是比任何可用的選項來得好,過去如此,現在依然如此。

結語

戰略的目的在於推進國家的目標,美國現行的美中關係政策無法做到。

想要維護與增進美國的利益,就必須擴大美中關係的框架,超越缺乏彈性的競爭框架。上述5項政策調整建議,會讓美國的中國政策更能夠增進美國人民的安全、繁榮與健康。有些人會主張對中國採取更強硬或者更妥協的立場,有些人會將美中關係惡化完全歸咎中國,因此解決問題也是北京的責任。這些都是值得辯論的問題。美中關係實在太過重要,不能完全交到北京手中,也不能任憑兩國的政治風向擺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