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觀點:兩岸若斷鏈台灣農漁業如何自救?

2022-10-29 06:30

? 人氣

新北魚貨新鮮多元滿足挑剔的味蕾。(資料照,圖/新北市漁業處提供)

新北魚貨新鮮多元滿足挑剔的味蕾。(資料照,圖/新北市漁業處提供)

大陸每年進口水果超過700萬噸,合計金額超過130億美元,是許多國家最重要的水果出口地區,為此這些國家都非常重視自我管理和中方的要求。反觀,同為賣方的台灣,對美國和大陸買家卻有兩套標準(面對蝴蝶蘭輸美被檢出雜草遭退貨,悶不吭聲,還要求國內業者做好品質管控並提高檢驗率,與面對農漁產品輸中,遭暫停輸入的激烈回應,截然不同),兩岸農業問題一旦扯進政治因素,只會讓問題更加複雜化,更加難解(遭禁農漁產品均未解禁);尤其中共在二十大過後,將加大對美國和台獨的鬥爭力度,蔡政府若持續緊跟美國腳步,繼續高舉「抗中保台」大旗,那麼台灣農漁產品,就應該要有失去大陸市場的最壞準備,儘早做出因應措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生產的農漁產品型態分生鮮及冷凍,以內銷、外銷及加工為主。由於國內消費市場有限,農漁產品生產易受季節限制且以生鮮為主,致經常發生生產過剩,致價格暴跌的慘況;尤其近年來台灣政府積極想加入區域經貿合作組織,需相對開放國內市場,允許國外低生產成本的農漁產品大量進口,這些農漁產品在消費者選購上具替代性,且消費者對食品開銷有一定預算,而國產農漁產品難取得價格優勢,加以國外進口之農漁產品,在食用安全上也經一定程度的把關,讓國產農漁產品行銷備感壓力。考量到國內水土資源有限,基層勞動力嚴重短缺,許多生產原料需仰賴進口,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想維持農漁業的生存發展,除了從根本調整產業結構外,在內銷、外銷和加工方面都必須有新的思維和做法。

遭大陸禁運的台灣農漁產品,很大部分是透過政府強力宣導「民主水果」,「民主魚」,來激勵國人、企業、軍隊、中小學等大量消費,而這樣的做法終非長久之計,畢竟促銷價非常態價格,一旦價格恢復常態不再補貼,是否能維持高銷售量不無疑慮。在鞏固國內市場上,台灣農業生產應積極進行品種改良,並運用資料科學和資訊技術如物聯網,雲端運算等來蒐集大量有用的產銷資料,經專業演算分析後,即時提供給農民做為當季種植決策參考,避免盲種;同時以高質量替代量產,與國外進口產品做出區隔。

在拓展外銷市場上,短期或可靠獎勵補貼和協請與我友好國家協助行銷,若想要成功開發穩定外銷市場並不容易,需要有完整的規劃。以鳳梨外銷為例,台灣每年輸往中國大陸的鳳梨數量約4萬多公噸遭禁運後,政府雖卯盡全力行銷,去年一整年外銷中國大陸以外市場的數量約2.5萬公噸還是有段距離。想有效開拓外銷市場,政府不能採放煙火式行銷,事先需協調駐外機構,積極進行詳細調查包括:與台灣關係好壞、有無關稅優惠、有無特殊通關檢疫措施、當地消費者偏好、有無消費能力、風土民情、與當地生產農產品是否有競爭性或互補性等等。除了靠政府之力外,可以透過政策法規,推動異業結盟,鼓勵民間企業共同參與科研創新和新市場開發將更具成效。

在拓展農產加工上,台灣農漁產品行銷以生鮮為主,容易受到季節、地理環境、運輸方式、運輸成本、保鮮等限制,未來可以著重在農漁產品的加工,利用國內農漁產品或從國外進口做原料,透過先進的加工技術及設施,為產品加值,也可以突破地域侷限。過去台灣鯛產業因開發出台灣鯛魚片加工技術,不僅提升台灣鯛的售價,也為產業開拓出新的市場,就是極佳的案例,還有東京香蕉蛋糕,韓國香蕉球球餅、香蕉紙、菲律賓香蕉脆片,香蕉皮果醬等加工品,對香蕉行銷有相當的助益。值得注意的是,在台灣政府經常獎勵加工廠採購次級品作為加工原料,來解決生產過剩問題,卻給消費者留下不好的印象,不利農產加工品的行銷。今後應該獎勵加工業者拿高品質的農漁產品做原料,配合先進加工製程,生產優質的農產加工品,再透過品牌加值,成功推向全球。目前台灣允許小農從事初級加工,但台灣需要的加工技術是如台積電般的先進製程不是成熟製程。

極端氣候、大流行病及區域軍事衝突,正在威脅全球農漁業生產,許多國家的農漁產品自給率不斷下降,飢餓人口不斷提升,台灣同樣無法倖免。對此,先進國家早已超前部署來應對變局,熱衷抗中的蔡政府呢?

*作者為農經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