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欽觀點:美國新海運法與那隻看不見的手

2022-08-08 07:10

? 人氣

國會議員在莊嚴的議堂煞有其事議論國事,也有可能結局為不著邊際、敷衍了事;也有可能影響深遠、貽害後代。美國在6月通過的《2022年海運改革法案》顯然無濟於事,對壓抑海運運價、降低通膨,恐怕徒勞無功。美國國會議員在1998年通過的《海運改革法案》已然覆水難收,再想回頭重建海運強國地位,以確保供應鏈運作無虞,為時已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年美國因財政預算赤字而取消對海運與造船業的補貼政策,其實也是順水推舟,跟著「全球化」的腳步亦步亦趨。近日美國朝野一致決議,以補貼政策將晶片製造移回美國,明顯走向「逆全球化」,令人驚嘆美國的左右搖擺作為。除非美國可以同時將製造業與海運業移回美國,又能同步降低成本與物價,吾人對此一作為,都應感到困惑不解。

在分析運價高漲原因的過程中,始發現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現今之港口與內陸運輸設施的落後,令人感到驚駭與遺憾。另一方面,美國為世界科技強國、經濟強權,惟其財政收支不僅不平衡,且極不公平。稅賦收入86%來自個人營利所得與薪資所得,企業稅僅佔7%。美國袞袞諸公若不勇於改革稅負,並將資源適度分配於多年停滯的基礎建設,而僅引進抽刀斷水之策,任由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國力恐難不再衰退。

美國稅賦收入來源圖。(Peter G. Peterson Foundation)
美國稅賦收入來源圖。(Peter G. Peterson Foundation)

「生存或死亡,是個兩難的抉擇」(“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是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中丹麥王子的一場獨白。哈姆雷特在其中思考生死存亡的意義,雖然哀嘆生命中有過的痛苦和不公平,但也理解死亡的結局可能更糟。期盼美國白宮與國會有志之士在兩難的抉擇中,能有智慧與勇氣,作出造福當代與後代百姓的決策。

*作者為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博士,前摩根證券投資信託公司執行董事、花旗銀行副總裁、華僑銀行與中國信託銀行副總經理。現任教於大學金融系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明欽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