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亞洲四小龍,為何韓國以大財團為主,台灣卻是中小製造業?

2022-11-04 14:05

? 人氣

為何韓國以大財團為主,台灣卻是中小製造業?(資料照/洪煜勛攝)

為何韓國以大財團為主,台灣卻是中小製造業?(資料照/洪煜勛攝)

克魯曼的論述相當簡單,一個國家的總產出取決於要素的多寡和生產效率。要素包括資本、人口和土地,其中土地的數量是固定的。根據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只要有一項要素是固定的,其他的要素就無法逃脫「報酬遞減」的命運。任憑你如何瘋狂的進行大躍進的投資,累積資本的數量,如何瘋狂的進行人口素質的改良,把每個人都訓練成了博士,總產出總會碰到一個無法突破的玻璃天花板。唯一可以超越極限的方法是改善生產的效率。克魯曼引述一些學者對亞洲四小虎的研究,發現它們雖然在過去完成驚人的經濟成長,但解析其成長的根源,大部分來自資本的增量,生產效率的改善十分有限,甚至還不及同一時期的工業先進國家。克魯曼認為這種成長模式是無法持續的,永遠不會追上先進國家;短期的氣勢凌人,其實像一隻紙糊的老虎,並沒有真正的生命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編按:經濟學者克魯曼在《亞洲奇蹟的迷思》以「老虎」形容新港台韓等經濟體,因此本文作者以「亞洲四小虎」合稱新加坡、香港、台灣與南韓,但較標準的稱號是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虎大多用於指稱印尼、泰國、菲律賓與馬來西亞。)

克魯曼所說的生產效率,意指用相同的要素投入,可以獲得更多的產出,用經濟學的術語說,就是移動生產函數。移動的方法包括改變生產的技術、改變產品的內容、或改變產業的組織。對於一個已經完成初步工業化的國家而言,如果能夠取得更先進的技術,生產更有價值的產品,總產值顯然可以提升,用台灣熟悉的語言叫做「產業升級」或「產業轉型」。至於產業組織,指的是實際執行生產任務的企業組織生產活動的方法,其內涵包括企業的規模、個別企業活動的範疇、企業之間的合作方式等等。相對於產業轉型,產業組織的改變也許可以稱為「組織轉型」。

「產業轉型」和「組織轉型」相互關聯,兩件工程需同時並行才可能成功。如果以戰爭類比,產業轉型像部隊的攻城掠地,組織轉型像兵種編成、武器配備;一個是前台,一個是後台。例如要取得先進技術,過了技術追趕的階段以後,在市場購買技術就不太容易,一般要靠自己研發;企業規模如果不夠大,獲利能力不夠強,自行研發將十分困難。沒有規模,研發的成果無法發揮效益;沒有長期穩定的獲利,則無法支持長期的研發投資。在價格競爭時代創立的企業規模可能很小,而且獲利很低,要求它們研發就像期待魚爬樹一樣不切實際。如果以研發取得新技術勢在必行,則必須先進行產業組織的改造。

又例如想生產更高價值的商品,勢必不能靠低成本取勝,而必須靠品質取勝,因此幫品牌廠代工的生產模式可能行不通。品牌廠的產品再怎麼高端,代工廠所得到的報酬仍然很低,因為代工本身並未創造太多的價值,價值的創造主要是由品牌廠透過產品設計和行銷所達成。若想生產高價值的商品,非得自立品牌,從事產品的設計和行銷不可。由製造廠轉型為品牌廠,涉及的企業改造工程十分浩大複雜,不只企業營運的範疇改變了,和同產業中其他企業間的競合關係也產生巨變。這種營運模式的轉變也是組織轉型的一環,比技術升級的難度更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