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理想很豐滿,現實不一定骨感

2022-06-17 05:50

? 人氣

林以涵指出,這些年的趨勢使得企業對於公益的議題想得很遠,也願意設立獎助金,有些企業甚至想陪跑拿到獎助金的社企新創,這樣的專案就由社企流以諮詢顧問的角色協助,從徵件、評選,到為期半年至1年的陪跑期,媒合導師協助,賺取專案顧問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發現這些業務不僅為社企流帶來營收,更讓他們隨著台灣的社會企業一起脈動、成長,看見更多異業合作的樣貌,從中吸取寶貴的經驗與養分。

社會企業成功的前提:必須深入社會議題

林以涵觀察,社會企業的觀念近年也向下延伸到校園,有很多畢業作品或畢業即創業的例子,但思維仍停留在專案或經營志工社群的層次,這時社企流可以協助判斷問題出在哪裡?是否缺乏管理能力?或對規模化沒有想像?不過林以涵強調,創業者永遠是「正駕駛」,是必須作決策的人,一間社會企業的走向,完全在於創辦人對於社會議題的理解、經營哲學及價值觀;如果創辦人願往市場經濟靠攏,社企流就協助對接更多市場資源;但如果企業主更重視所倡議的社會議題,傾向與公民溝通,社企流則協助媒合各種導師與資源。

「社企流是尊重正駕駛的副駕駛,分析有哪些問題、風險、機會與挑戰,讓企業主看到更多可能性,但我們絕不代替決定,也不主導;駕駛座永遠是創業者」,林以涵很肯定的說。

20220616-育成剛起步的社會企業,社企流擔任「副駕駛」的角色輔導企業主。(林以涵提供)
育成剛起步的社會企業,社企流擔任「副駕駛」的角色輔導企業主。(林以涵提供)

從事社會企業的門檻在於對社會議題的掌握,如果不夠深入或太片面,將影響企業的選擇。林以涵舉例,許多人想解決農業的中間商剝削問題而從事小農電商,但已經在做的業者會告訴你,這個行業已經飽和,還需要解決小農包材、倉儲等其他問題;如果對於農業議題不夠了解,實際投入之後會發現與想像大不相同而卡住,甚至發生經營風險。

未來10年 社會創新、永續是新挑戰

林以涵說,10年前,台灣對於社會企業的認知度不到2成,也搞不清NPO非營利組織、Social Enterprise社會企業,和CSR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最近一次民調,每3人中已有一人認識社會企業了。身為資訊平台,社企流所倡議的主題也跟著時代變化,前3年都是分享國內外資訊,後來意識到社會企業是以創業為主要行為,不論公私部門的創新都值得參考,於是從3、4年前拉開視角,關注社會創新。

身為「站在海景第一排與讀者接觸的媒體」,林以涵也發現公民普遍對「永續」非常不熟,社企流的2021年永續素養大調查,把聯合國發布的SDGs–永續發展目標所涵蓋的議題詢問民眾,發現對於永續的認知很不平衡,多以為永續就是減碳、零廢棄,而對於教育、政治參與、健康…等議題都屬於永續的一環並不瞭解。因此林以涵覺得是時候強調「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是促進永續的關鍵力量」,將下一個10年主軸定調為「永續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