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理想很豐滿,現實不一定骨感

2022-06-17 05:50

? 人氣

社企流的下一個10年主軸是「永續力」(林以涵提供)

社企流的下一個10年主軸是「永續力」(林以涵提供)

我是個知識控,有某種資訊焦慮症,而每一次造訪「社企流」網站一定會看到有趣的新知識、新趨勢,重點是,這些資訊讓人感到明亮,相信世界可以更好!我開始訂閱社企流文章,每次收到email不見得立刻讀,但會列入必讀清單;我始終對創辦人林以涵很好奇,10年來社企流默默佇立,這樣小眾的媒體已累積十萬粉絲,然而,一個以資訊為主的網站何以維繫10年?商業模式是什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0年前「社會企業」在台灣還是很新的名詞,大多數人一知半解,提到社會企業時總需要加註:「以改善或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營利組織」之類的解釋,林以涵和另外2位夥伴卻決定辭去正職,全力經營自創的「社企流」網站,問她怎會有此熱情與勇氣,她笑說是因緣際會。我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回想當年,都認為是因緣際會,其實機緣都是由自己的心啟動的,因為如果你一心想做一件事,往往就會有很多相關的人與機會接踵而來,協助實現我們的夢想。

以林以涵的所學,會衷情於社會企業並非偶然。她唸的是公共事務,從大學起就參與公共事務、擔任社團幹部,在美深造時接觸到社會企業,發現社會公益可以與企業經營結合,「用商業模式改善社會問題」,深深吸引了她;接著,她到社企顧問公司實習、服務,得知當時台灣的第一家投資社會企業的創投–若水國際,更主動寫信爭取實習機會,認識了當時可說是台灣第一批熱衷社會企業的人,希望推廣社會企業的火苗就在心裡越點越亮。

「與其說是理想,我更喜歡動手做!」她和夥伴從研究、企劃,到執行、把網站做了出來,最初以提供資訊讓台灣更認識社會企業是什麼、能改變什麼為主要內容,她笑著說,創辦社企流所需要的文字編輯、翻譯、網站架設和專案管理能力都令她很喜歡,「10年來,每逢推出新產品和服務,我就很興奮!」

20220616-林以涵(圖左)接受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節目訪問。(作者趙心屏提供)
林以涵(圖左)接受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節目訪問。(作者趙心屏提供)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林以涵(約40分鐘)

下載好好聽FM app  IOS ∕ Android

實踐理想 社企流開創的商業模式

從最初僅個位數員工,到現在全、兼職15人的規模,社企流從單純提供社會企業資訊開始,一步步摸索出了可獲利的商業模式,讓這個以內容為主的資訊平台穩穩地運作,目前主要營收大概可分為4類:1是行銷合作,由於網站內容具焦而明確,讀者都是關注社會企業的青壯年,在分眾時代成為主流媒體之外,TA精準的網路媒體,可以做為企業倡議社會議題的行銷管道;2是辦理實體活動的收入,如社企流每年都舉辦收費的千人論壇。第3類是專案管理,也是社企流最擅長的,例如,育成剛起步的社會企業,或與一般企業合作,支持青年創業的社會企業,協助實踐一般企業對CSR-企業社會責任的理想。

林以涵指出,這些年的趨勢使得企業對於公益的議題想得很遠,也願意設立獎助金,有些企業甚至想陪跑拿到獎助金的社企新創,這樣的專案就由社企流以諮詢顧問的角色協助,從徵件、評選,到為期半年至1年的陪跑期,媒合導師協助,賺取專案顧問費。

我發現這些業務不僅為社企流帶來營收,更讓他們隨著台灣的社會企業一起脈動、成長,看見更多異業合作的樣貌,從中吸取寶貴的經驗與養分。

社會企業成功的前提:必須深入社會議題

林以涵觀察,社會企業的觀念近年也向下延伸到校園,有很多畢業作品或畢業即創業的例子,但思維仍停留在專案或經營志工社群的層次,這時社企流可以協助判斷問題出在哪裡?是否缺乏管理能力?或對規模化沒有想像?不過林以涵強調,創業者永遠是「正駕駛」,是必須作決策的人,一間社會企業的走向,完全在於創辦人對於社會議題的理解、經營哲學及價值觀;如果創辦人願往市場經濟靠攏,社企流就協助對接更多市場資源;但如果企業主更重視所倡議的社會議題,傾向與公民溝通,社企流則協助媒合各種導師與資源。

「社企流是尊重正駕駛的副駕駛,分析有哪些問題、風險、機會與挑戰,讓企業主看到更多可能性,但我們絕不代替決定,也不主導;駕駛座永遠是創業者」,林以涵很肯定的說。

20220616-育成剛起步的社會企業,社企流擔任「副駕駛」的角色輔導企業主。(林以涵提供)
育成剛起步的社會企業,社企流擔任「副駕駛」的角色輔導企業主。(林以涵提供)

從事社會企業的門檻在於對社會議題的掌握,如果不夠深入或太片面,將影響企業的選擇。林以涵舉例,許多人想解決農業的中間商剝削問題而從事小農電商,但已經在做的業者會告訴你,這個行業已經飽和,還需要解決小農包材、倉儲等其他問題;如果對於農業議題不夠了解,實際投入之後會發現與想像大不相同而卡住,甚至發生經營風險。

未來10年 社會創新、永續是新挑戰

林以涵說,10年前,台灣對於社會企業的認知度不到2成,也搞不清NPO非營利組織、Social Enterprise社會企業,和CSR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最近一次民調,每3人中已有一人認識社會企業了。身為資訊平台,社企流所倡議的主題也跟著時代變化,前3年都是分享國內外資訊,後來意識到社會企業是以創業為主要行為,不論公私部門的創新都值得參考,於是從3、4年前拉開視角,關注社會創新。

身為「站在海景第一排與讀者接觸的媒體」,林以涵也發現公民普遍對「永續」非常不熟,社企流的2021年永續素養大調查,把聯合國發布的SDGs–永續發展目標所涵蓋的議題詢問民眾,發現對於永續的認知很不平衡,多以為永續就是減碳、零廢棄,而對於教育、政治參與、健康…等議題都屬於永續的一環並不瞭解。因此林以涵覺得是時候強調「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是促進永續的關鍵力量」,將下一個10年主軸定調為「永續力」。

一股熱血耕耘了10年,至今仍執著不已,我問林以涵,10年來最大的樂趣是什麼?她笑著說,是「認識更多人」,包括創業夥伴、董事與投資人,和許多關心台灣的前輩不求回報的支持,都為社企流帶來很多資源,也讓她了解台灣各面向的社會議題:長照、教育、循環經濟、剩食……「未來還會認識更多有趣的人,這是讓我10年來仍然樂此不疲的原因,這是一個很棒的旅程!」

20220616-10年來林以涵最大的收穫是「認識更多有趣的人」, 圖為她與唐鳳線上對談。(林以涵提供)
10年來林以涵最大的收穫是「認識更多有趣的人」, 圖為她與唐鳳線上對談。(林以涵提供)

「在永續發展的路上,沒有人是局外人,所有人的行為都會決定未來發展是更好或更壞。雖然社會企業創業者在社會上是少數,但是其他人也很重要,你可以是社企的消費者,購買產品或服務;也可以是工作者,用自己的專業為社企服務,另外你本身的工作也可以和社企連結,人人可以有份,生活、工作上都可以走在讓社會更永續發展的路上……」

看林以涵有如傳教士般滔滔說著,這女孩和一般女孩專注的事真不太一樣。我看見忠於理想、全心投入,匯聚眾人智慧的力量,讓她走在人煙相對稀少的路上,擁有豐滿的理想,所面對的現實卻不一定骨感。作為社企流的正駕駛,她方向明確地朝著下一個十年的遠方駛去……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林以涵(約40分鐘)

下載好好聽FM app  IOS ∕ Android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台視、東森主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