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觀點:俄烏戰爭引爆的糧食危機不能不警惕

2022-04-20 06:30

? 人氣

2022年烏克蘭戰爭,讓許多貧困國家面臨糧食危機(AP)

2022年烏克蘭戰爭,讓許多貧困國家面臨糧食危機(AP)

全球疫情持續延燒、局部衝突和氣候變遷等因素,讓世界各地糧食系統變得更為脆弱,尤其身為農產大國的俄烏戰爭拖延,進一步影響了糧食的生產和運輸,也不斷推高全球食品價格(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佈的3月全球食品價格指數連續2個月創歷史新高),導致饑餓人數急劇增加,人數在短短一年內增加了3.2億(2020年全球近1/3人口無法獲得充足食物),若依照當前形勢發展,全球將無法在2030年實現「零饑餓」目標,需要透過新科技來建立更可持續的糧食系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傳統農業的做法導致在糧食生產中更加依賴某些關鍵資源如化肥、殺蟲劑和動物飼料,在歐洲,種植的大部分作物(約60%)不是用來養活人,而是用來養活牲畜。想要以更節約資源和更可持續的方式,養活不斷增長的人口,科技創新是重要關鍵。為此農業先進國家正不斷加大現代科技,在糧食生產中的應用。

例如,荷蘭試驗的未來農場,運用創新的生產方法和尖端技術,為可持續生產提供可行有效的解決方案;美國農業生產端採全程智慧化監測和管理,農場主可透過手機、電腦等工具,即時掌握糧食生產經營狀況,並透過農業資訊平臺,農民可以獲取產銷相關資訊和資料;日本半數以上的農戶已經選擇使用農業物聯網技術,政府還專門開發老年農戶專用介面讓老農也能吸收新知,還建立了農業數據協作平臺(WAGRI),包含生產(上游)銷售和出口(下游)相關資訊,可幫助農民提高生產力和管理水準;德國在糧食生產中應用廣泛農業資訊技術、生物技術、環保技術等,如把地理資訊系統、全球定位系統、遙感技術等應用到大型農業機械上。

歐盟新的共同農業政策(CAP),不僅有計畫的鼓勵年輕人力(約31% 的農民年齡在 65 歲以上,只有6%的農民年齡小於35歲,不利的年齡結構會減緩新技術的普及率)投入農業生產(每位青年農民可獲得最長期限為5年的青年農民補貼),還將使用新技術(包括大數據、網際網路普及、機器人、衛星和無人機、全自動化生產、AI運用、太陽能電池板等)以可持續生產的方式,減少農業部門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提高農業生產及競爭力,作為施政的主要目標之一。

與糧食體系相關的農業科技範圍相當廣泛,中國大陸視糧食安全為「國之大者」。鑑於許多品種(如畜禽核心種源及胡蘿蔔、菠菜、洋蔥、高端品種番茄等)嚴重依賴進口,存在種源安全隱患、為養活14 多億人口,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將重心放在種苗產業發展,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係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不僅擴大辦理全國種資源調查,建立國家級種原庫,還積極運用基因編輯、全基因組選擇等生物技術(BT)結合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現代資訊技術(IT),建構以BT+IT為特徵的高效農業生物育種技術體系,並落實種業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目前水稻、玉米、小麥等主導品種中,70%以上係保護品種),給企業參與種業自主創新,營造更好的投資環境,將種源優勢轉化為創新和產業優勢,希望達成種源自主可控,種業科技可自立自強。
台灣農業不僅面臨全球競爭,還存在農民高齡化、農地大量流失、天然災害加劇、產銷經常性失衡、國外市場拓展不易、科研研發創新動能不足、農業科研經費偏低(先進國家對國家級農業科研機構的穩定投入占比達70%-80%)等等,這些需要具體可行的政策及高效執行力來改善,絕對不是靠說大話及大撒幣就可以解決。

遺憾的是,這些年蔡政府的農業施政過於短視,看不到整體規劃和執行力,不僅「蛋荒」警報遲遲未解,很可能又要出現「雞肉荒」,因病蟲害遭禁的台灣水果,也因兩岸關係空前惡化,放話遠勝於協商,致迄今仍未能解禁,讓農業雪上加霜;加以高度仰賴國外進口穀物的風險,也未見有效的管控。政府用於大內宣經費成長遠高於科研經費,使得農業科研成果大不如前,讓台灣農業永續發展蒙上陰影,繼續下去,將難以因應極端氣候,資源短缺,流行疫病及區域政治衝突,帶來的複合性傷害,對台灣人民都將是大災難!

*作者為農經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