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中葉,從波蘭到烏克蘭,1400萬人慘遭納粹與蘇聯謀殺:《血色大地》選摘(2)

2022-04-11 05:10

? 人氣

2022年4月7日,正在布查檢視俄軍戰車殘骸的烏克蘭士兵。(美聯社)

2022年4月7日,正在布查檢視俄軍戰車殘骸的烏克蘭士兵。(美聯社)

鑑於《血色大地》的書寫本身仰賴了大量見證者所留下的史料與紀錄,且俄羅斯此時此刻正在延續著書中論及的對烏克蘭侵略史,我們在閱讀之餘或許也能略盡一份力量,為血色大地上正在增添的那些亡魂做某種形式的歷史見證。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這下我們不會死了!」飢腸轆轆的小男孩會這麼告訴自己,他走過寂靜的街邊,或在杳無人跡的曠野上蹣跚前行。但他看見的食物只存在於自己的想像。小麥都被奪走了,而這毫不留情的糧食徵收也為歐洲的大屠殺年代拉開了序幕。時間是1933年,史達林正出手要刻意把蘇聯的烏克蘭人活活餓死。小男孩死去,同樣命喪黃泉的還有三百多萬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二十世紀中葉,慘遭納粹與蘇聯政權謀殺的中歐人口估計約有一千四百萬。這片處處冤魂的「血色大地」從波蘭中部往東延伸到俄國西部,南邊涵蓋烏克蘭,往北包括白俄羅斯與波羅的海三國。這片血色大地歷經了人類史上前所未見的大規模恐怖屠殺。受害者多為猶太人、白俄羅斯、烏克蘭與波羅的海三國國民,還有俄國人,都是這個地區土生土長的居民。他們沒有半個是正在服役的士兵,全為平民。他們都是史達林與希特勒掌權時的手下冤魂。

血色大地,1933年的烏克蘭(衛城出版)
血色大地,1933年的烏克蘭(衛城出版)

希特勒與史達林分別崛起於柏林與莫斯科政壇,但他們都胸懷改造世界的願景,因此也深深威脅到兩地之間的一大片區域。在兩人預想的極權烏托邦裡,都把烏克蘭當成一塊不可或缺的拼圖。烏克蘭向來是小麥的主要產地之一,儘管時間極其短暫,但希特勒始終忘不了德國曾於1918年在那裡建立起農業殖民地。至於史達林則是曾在戰後到烏克蘭去為革命部隊貢獻心力,他跟希特勒一樣把那裡當成糧倉。為了打造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國家,他打算好好利用烏克蘭的農地,盡可能剝削當地農夫。希特勒則是認為失敗的集體化運動是一場大災難,也證明了蘇聯共產主義本身的失敗。但希特勒同樣堅信,德國人可以把烏克蘭改造成糧食天堂,一如《聖經》中所說的「流奶與蜜之地」。

希特勒與史達林都認為,烏克蘭不只是糧食的來源,還可以用來打破傳統的經濟規則,讓自己的國家免於貧困與孤立,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重新打造歐洲大陸。政策能否成功,能否持續掌權,全都取決於他們是否能控制烏克蘭的千里沃土與幾百萬農工。到了1933年,烏克蘭將會有幾百萬人死於糧食短缺,這是世界史上規模最大的人為大饑荒。但烏克蘭的特殊歷史際遇並非到這裡就結束,而是剛開始而已。1941年,希特勒從史達林手上奪得烏克蘭,試圖實現自己的殖民願景,踏出的第一步就是槍決大量猶太人,並任由蘇聯戰俘餓死。史達林的黨徒把國境內的烏克蘭當殖民地來對待,後來落入納粹手裡後,烏克蘭仍是殖民地:當地人民的苦難似乎無盡無邊。史達林與希特勒執政期間,在我所謂的「血色大地」上,烏克蘭是最多人遇害的地方,而且無論在歐洲或在全世界,都沒有哪裡跟烏克蘭一樣有那麼多人死於非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