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俄羅斯打勝仗,就能輕易統治烏克蘭嗎?專家曝2大問題恐讓普京更頭痛

2022-03-09 10:26

? 人氣

社會學教授Anton Oleinik表示,即使俄羅斯打勝仗,普京亦難以管治烏克蘭。(美聯社)

社會學教授Anton Oleinik表示,即使俄羅斯打勝仗,普京亦難以管治烏克蘭。(美聯社)

2022年2月24日清晨,俄羅斯以把烏克蘭「去納粹化」為名,展開大規模軍事侵略行動。烏克蘭人民頑強抵抗,愛國情緒更是高漲,人們空前團結。紐芬蘭紀念大學社會學教授Anton Oleinik就表示,即使俄羅斯打勝仗,普京亦難以管治烏克蘭,因為兩地文化截然不同,而且戰爭已造就了民族的重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Oleinik在學術網站「The Conversation」撰寫評論,他認為即使普京真的在軍事上成功,卻仍要管治(govern)一整個不會順從自己意願的國家,很難取得真正意義上的勝利。Oleinik 先從政治文化的角度解釋,要成功管治一個國家,關鍵在於政治體制模式是否與當地文化相容。已故知名政治學家Harry Eckstein曾提出「權威模式」(authority patterns)的概念:政府和地方人民對權力的態度相近,才能有效管治之。

對權力不均的容忍程度

在穩定的民主社會中,家庭、組織等大部分群體都帶著民主色彩;相反,在專制國度,社會組織都有權力集中的傾向,例如俄羅斯傳統文化裡,國家元首是「民族的父親」(father of the nation),要做到像家庭裡的父親一樣。已故荷蘭社會心理學家Geert Hofstede就提出「權力距離指數」(power distance index),讓學者計算一個社會接受權力分佈不均的程度有多大,指數愈高,代表一個地方愈接受權力階級(hierarchy)的存在。

Olenik 曾於2016至17年在俄羅斯和烏克蘭進行三輪大型訪問調查,樣本最少的一次有2040人,最多的一次有11096人,調查問及兩地人民對權力的看法。結果,烏克蘭的「權力距離指數」是100.9,而俄羅斯更高達110.7。雖然兩國數字都偏高,但仍能看出分野,而且數據顯示,教育水平高、生活富足的烏克蘭人普遍更不容忍權力不均。Olenik指出,對專制政權的猜疑和拒絕,植根於烏克蘭的文化裡,當地人民自然難以接受普京管治。

危機中壯大的民族意識

烏克蘭民族復興關鍵人物、歷史學家Mykhailo Hrushevsky曾經指出,15到16世紀的哥薩克人(Cossacks)是現代烏克蘭的祖先之一。哥薩克在突厥語有「自由戰士」的意思,他們受僱於波蘭和俄羅斯人,以抵禦韃靼人的侵略。不過,他們總是無視權威,令管治者頭痛。哥薩克人的軍事領袖由推選產生,而且很容易被置換,基本上每逢敗仗就會重新推選。有些人相信,烏克蘭人繼承了當年哥薩克人的民族性;在2013至14年的親歐示威中,有示威者甚至模仿哥薩克人行軍模式來佈置帳營。

Olenik也補充,戰爭往往會引發民族意識覺醒。早在2014至15年的克里米亞危機,烏克蘭的國族意識已升溫,今天俄羅斯的全面侵略當然也不會例外。戰爭不單為烏克蘭人民製造一個共同危機,也向當地人明確指出俄羅斯的傳統意識形態裡頭,「權力則是拳頭」(power is about force),而普京希望把這一套價值觀移植到烏克蘭人身上。當然,俄羅斯境內也有大型反戰示威,反映部分人價值觀念出現轉變,未來普京體制還能否在國內維持穩定,也是未知之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CUP(原標題:即使普京打勝仗,又管治得到烏克蘭嗎?)

責任編輯/邱劭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