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俄烏戰爭附帶影響─減碳失敗、核電重來

2022-03-09 06:20

? 人氣

俄烏戰爭附帶影響是能源價格大漲、原油飆破139美元,可能造成減碳失敗、核電重來的結果。(資料照片,AP)

俄烏戰爭附帶影響是能源價格大漲、原油飆破139美元,可能造成減碳失敗、核電重來的結果。(資料照片,AP)

俄烏戰爭引發效應,不僅止於全球地緣政治的變動 其「附帶效應」很可能是造成減碳失敗、核電重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減碳進程被中斷、倒退、甚至失敗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被視為二戰後最大規模的戰爭,打破「歐洲不再會有大規模陸戰」的「歐洲和平」夢想,將再次改變冷戰後的地緣政治,其影響之深遠有直追當年尼克森訪中、敲開中國大門影響之勢,只是當年是美國拉來中國一起「抗俄」(當年的蘇聯),現在則是把中俄「送作堆」,中俄聯手抗美。如無意外,這將會是未來十多年,最受矚目與精采的地緣政治大戲。

但與此同時,歐美國家全力推動的減碳進程,也可能因此被中斷、倒退、甚至失敗。

歐洲因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大力制裁俄國,由於俄羅斯是全球第3大產油國、能源出口大國,對外出口中天然氣與原油等能源就占了一半,歐洲是俄國能源出口主要地區。歷來戰爭與地緣政治角力,時常讓對事件敏感的能源價格上漲,這次俄烏戰的當事國俄羅斯就是能源出口大國,戰爭加上歐美嚴厲制裁,馬上讓每桶原油價格漲破100美元,到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透露歐美考慮針對俄羅斯實施「史無前例」的石油禁運後,油價更一飛沖天、一度飆破139美元,早已飆漲多時的天然氣同步走高。

近年為了因應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全球性的巴黎協定就是要求各國努力減少碳排;在各項產生溫室氣體的排放中,電廠一直是一個主要來源,而發電方式中,煤電又被視為排放最高、污染最重的供電方式,因此先進國家都在推動「去煤化」,希望把煤電歸零,取代的方式包括綠電與天然氣發電─即「以氣代煤」。

以氣代煤已讓天然氣成本高漲,戰爭造成更大衝擊

不過,在天然氣價格飆高後,為了減碳的「以氣代煤」成本更高,歐洲國家今年通膨嚴重的主因就是天然氣價格以倍數上漲;而俄烏戰爭凸顯了歐洲國家的天然氣對全國依賴過深的問題,也讓德國與義大利都為此要延長煤電的使用─德國要把煤炭的使用延長到 2030 年以後,官員就表示,煤炭的長期使用是「我們都必須為這場戰爭付出的代價」;義大利則要重新啟用幾個關閉的煤電廠,未來是否會有更多國家延緩「以氣代煤」的進程,值得觀察。

事實上,類似情況去年在中國已經「上演」過一次了。 中國去年下半年出現嚴重的缺電荒,原因雖然複雜,但最根源的因素是實施「能耗雙控」,最終也在「現實逼人」情勢下放寬規定,而這個放寬顯然不利於減碳進程。整體來看,原先已出現的能源價格上漲,就已不利減碳,再經俄烏戰爭衝擊,影響又更大了,各國減碳的推動勢必延誤。

另一個附加效應是:核電可能重新抬頭,這可由幾天前,全球首富、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推文說「歐洲顯然應重啟核能發電廠、因應能源危機」為代表。馬斯克說比起燃燒烴類取得能源,核能對全球暖化議題有益得多,許多人都錯誤 的相信輻射風險,這個風險「遠比多數人想像低」。

馬斯克力捧、高盛看好,核電真能重受青睞否?

事實上,在此之前有關核電對減碳的益處、是否該視其為一種「綠電」(無排放、無污染)的討論就不少,在俄烏戰爭讓能源價格上漲與能源短缺惡化後,核電可能因此受益。著名的投行高盛原物料研究部門就認為,未來幾年「世界各地都面臨能源短缺困境」,而居高不下的能源成本,又會讓各國傾向使用核能。因此他預測,歐洲最終會把核能納為永續能源,並帶動ESG資本湧入這個產業。

去年歐洲能源危機後不久,法國就宣布了一項大規模的核電興建計劃,法國總統馬克宏形容此舉是為了達成法國於2050年邁向碳中和,並降低對石化燃料依賴等永續目標的重要里程碑,法國準備興建核子反應爐達14座,同樣在增建核電的國家還包括英國、中國、及部份中東國家。

台灣情況與趨勢背道而馳、未來風險高

如果這個趨勢成真,蔡政府現在執行的能源政策─全面廢核、天然氣發電比重拉高到5成的以氣代煤,將會成為一場災難,到2025年時,電價上漲幅度會遠遠高於官方原先預估的3成多,缺電成為常態,空污惡化、碳排持續增加、與零碳排目標背道而馳……。其實,能源政策的災難已出現,蔡政府是否該檢討修正、莫要不見棺材不流淚?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