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大學國文作為必修科的六個必要

2022-02-23 06:10

? 人氣

現行臺大大學國文的內容包括古典與現代文,兼含文學、文化思想、實用寫作,閱讀、期待學生對於人性情感與社會文化思想的共性有所理解。在國文課的學習中,學生將理解,知識如何透過文字和語言策略而被生產、使用,同時也能在對人性的揭示中,激發情感與思考,理解自我生命情境,進而產生行動、回應自我所生存的社會和文化。而由文字所引發的思考、感受,將驅使人對自我、現實世界展開行動。因此,「語言的理解、運用」→「情感、思維的變化」→「行為的產生、實踐」。透過文本閱讀,理解自我質性並安頓個體,進而和群體對話、溝通、協調,甚至有效引起實質的行為改變。在特定社會文化情境中,找出適合個體發展與生活的方式。認識個體情感、群體思維、人性樣貌,是臺灣現代公民社會每一成員的情感教育和人生必修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三、少數人的「倡議」與「話語權」的控制

(一)學生會的倡議明顯缺乏代表性與正當性

學生會近年倡議廢除國文必修,也屢次進行全校問卷調查,但至今,學生會只是反覆跳針質疑國文必修的「正當性」,絲毫無法提出任何有力數據,呈現全校學生對於「國文」作為必修的看法。若非避重就輕,就是力有未逮,顯見其向來在「學生民意」上代表性嚴重不足的弊病。

多年來,學生自治最常被質疑「代表性不足」,不能僅藉由「代議士政治」迴避並壟斷學生話語權。學生會既不能提出全校學生對國文的普查數據和意見,不但失職,更讓人強烈質疑「代表性不足」的學生會,倡議廢除國文必修的「正當性」何在?

此外,基礎教育(中學以下)和大學,在學習以及對學生的要求上,有根本性差異。無論是高中的國文教材、學測與指考的國文考科,測驗意義皆與大學國文所強調的學習內容、教學目標仍有極大不同。學生會無法說明、論證現今臺大大一學生已具備可滿足「大學端語文能力」的證明,則「正當性」何在?

純粹為反對而要求刪除必修,並不能迴避上述大學中存在根本性、系統性的問題,反而更可能把上述學生語文能力不足的問題,擱置在各科系內部,造成各院系教師教學上的窒礙,以及學生求助無門的多重困境。

學生會的倡議,説明其不諳語文教學現況,更罔顧學生的受教需求及權利。

(二)現行倡議廢除國文必修者,皆強調自身語文能力佳、對國文有強烈興趣,故認為應當鬆綁,或視之為限制、多餘。建議校方重視多數對國文學習有需求,甚至有期待者的意見。教育的意義在透過公平受教機會彌補不足,傾聽不同需求、降低落差是教育使命之一。

四、國文與通識在本質上有高度差異

(一)就設立目的及價值而言,通識著重不同知識內容的介紹,避免學生進入學科高度分工化、專業化的知識學習分流後,失去對其他領域知識的接觸、認識。重點在「介紹知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