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幸助觀點:「反三接方」告訴我關於大潭藻礁生態的五大驚奇

2021-12-07 06:40

? 人氣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與藻礁公投推動聯盟等團體舉行1211遊行誓師 討公道記者會。(柯承惠攝)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與藻礁公投推動聯盟等團體舉行1211遊行誓師 討公道記者會。(柯承惠攝)

今(2021)年12月18日全民公投問題:「您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在討論同意與否前,我們應該先了解的是,投下同意票等於保護大潭藻礁生態嗎?首先必須強調的是,此議題錯綜複雜,不僅牽涉藻礁生態,還有空氣污染、電力需求、能源轉型、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正義等。藻礁生態是專業的生態問題,然而遺憾的是,呼籲民眾投下同意票的「反三接方」所提供的宣教資訊,多是誇大不實、對大潭「美麗藻礁」的想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陳昭倫研究員、林惠真教授為首的「反三接學者」不相信中油的環評報告,向林務局申請千萬經費自行研究,極力想證明大潭藻礁生態優於觀新藻礁保護區,然其研究結論卻被三位匿名審查委員質疑「先射箭、再畫靶」,有違學術倫理之嫌。以下羅列五點,供各界評斷:

驚奇1. 藻礁和珊瑚礁生物多樣性一樣豐富?

《國家地理雜誌》於今年11月刊出《藻礁何去何從》一文,將藻礁生態系描繪成和高生產力、棲地穩定、與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珊瑚礁類似。其實這種說法和藻礁生態系真正運作的方式相去甚遠。墾丁珊瑚礁自2001年至2005年間,紀錄物種已超過1100種;桃園藻礁在過去5年經過各方關注,挹注經費進行密集且高強度的調查與採樣之下,仍只紀錄不到160種物種,兩者之間有約一個數量級的差距,主要原因在於兩者生存環境明顯不同。珊瑚礁存在於環境穩定清澈的亞潮帶海水中,而藻礁位於環境常變動、水質混濁的潮間帶。當珊瑚生長不佳時,殼狀珊瑚藻才能趁勢崛起,形成藻礁。由於環境光度不夠,加上沙表面基質的不穩定狀態,藻礁中藻類基礎生產者極少,食物來源受限,又有沙粒反覆刮擦、遮蔽光線等生存壓力,生物自然不多。

驚奇2. 藻礁是「藍碳」?

「反三接學者」宣稱藻礁是「藍碳」。相對於森林的「綠碳」,「藍碳」指的是可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減緩溫室效應,並將碳固定於海洋生態系統中,如紅樹林、海草床與鹽沼等。構成藻礁的殼狀珊瑚藻生長得慢,所以固碳能力不高,只有海草床的10%,紅樹林的5%,也沒有土壤供儲存碳之用,甚至在其合成碳酸鈣的過程中,還會釋放一部分的二氧化碳,所以國際上並不認為藻礁或珊瑚礁是藍碳。

「反三接學者」聲稱大潭藻礁有16萬隻兇猛酋婦蟹。(作者提供)
「反三接學者」聲稱大潭藻礁有16萬隻兇猛酋婦蟹。(作者提供)

驚奇3. 「洗刷刷」的生態調查方法是客觀可信嗎?

「反三接學者」以「洗刷刷」方式進行生態調查,結果是客觀可信的嗎?1984年甚至更早的航空或衛星影像都顯示,現今桃園海岸多是沙覆地,所以7,600年前殼狀珊瑚藻形成的碳酸鈣藻礁才得以深埋於沙底至今。然而2003年台電大潭電廠設置出入水口突堤、2005年東鼎公司也建置人工突堤,相繼改變了觀新與大潭藻礁的地貌。觀察自2005年開始的衛星影像時間變化,可知大潭藻礁常因颱風與季節反覆經歷沙埋與露出,顯示大潭藻礁生態一直在反覆演替。只要歷經3公分的沙掩蓋5天,殼狀珊瑚藻的活性就會降低50%。「洗刷刷」卻是用人為方式讓已被沙埋的藻礁露出,大幅提升大潭藻礁調查殼狀珊瑚藻覆蓋率,這樣的操作已違反自然生態調查的學術倫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