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智能經濟時代的央行政治學

2018-03-08 05:50

? 人氣

圍繞這個擔憂而開啟的政爭,在1946年就業法案通過後持續升高。美國因為二戰復員導致通脹加劇,CPI通脹於1947年達到17.6%,1948年仍有9.5%,但財政部與白宮仍希望聯儲會加碼購買國債。強勢的杜魯門總統甚至於1948年撤換了由小羅斯福總統任命的聯儲會主席,又於1951年將FOMC成員傳喚到白官「訓話」,卻對外宣佈聯儲與總統已經取得共識,讓聯儲會鷹派難以忍受,對媒體洩露了分岐並未解決的真相,導致了1951年聯儲局-財政部大和解(1951 Fed-Treasury Accord),方才形塑了聯儲會今日的獨立面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理論上應該超越黨派政治、獨立行使職權的聯儲系統,事實上無法獨立於政治現實之外。國會創造聯儲,亦毀滅聯儲。聯儲雖預算無需國會批准,但與國會之間形成了相互依賴的微妙關係:經濟好時,國會議員不會稱頌央行英明;經濟差時,獨立的央行就可以替國會分謗,成為轉移焦點的批判目標。

更深一層分析,不論是配合政府作戰需求壓低利率,或是在大選年「放水」刺激景氣,掩護總統候選人連任等等指控,在聯儲歷史上屢見不鮮。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尼克森時期的聯儲會不顧越戰與赤字壓力放任通膨惡化的歷史。那段聯儲會及不光彩的往績,是促使尼克森終結布列頓森林體系、以及福特、卡特、雷根總統任內難以根治的經濟滯脹(stagflation)的遠因,直到Paul Volcker在聯儲會主席任內才解決,也付出了相當沈重的代價。

美國財經記者William Greider在其著作《聖堂秘諭:聯儲如何管理國家(Secrets of the Temple:How the Federal Reserve Runs The Country)》書中,爬梳了1979年到1987年Paul Volcker接受卡特總統提名任聯儲會主席、以及1980年貨幣控管法案(Monetary Control Act of 1980)讓聯儲會擴大監管範圍與開啟金融業去監管(financial deregulation)的歷史。根據Greider研究,Volcker治下的聯儲會,為了壓制通脹,必須不斷升息,但1980年是大選年,如果升息太快導致經濟衰退,對尋求連任的卡特是沈重打擊。政治警覺性高的Volcker,決定將央行貨幣政策主軸從調控利率改成調控貨幣總量(monetary aggregates),亦即教科書上定義的M-1。

這個從凱因斯派往佛利民(Milton Friedman,貨幣學派祖師爺)的決策大轉向,提供了聯儲政治掩護。假設經濟因為升息而衰退並讓卡特落選,受到指責的聯儲至少可以說:央行沒升息,央行只是對貨幣總量進行控管,利率是市場力量的「均衡價格」。副作用則是:因為聯儲放手讓利率上浮,卻又透過提高存款準備率收緊銀根,無異於逼迫銀行對客戶實施信貸配給,有利大企業而不利中小企業與借貸消費的工薪階級。升息讓美元匯價止跌回升,不利農產品出口,又打擊了民主黨選民的核心利益,讓卡特選情雪上加霜。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