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在漲與不漲間兩難的電價

2018-03-05 07:30

? 人氣

4月電價要漲不漲已是兩難。圖為林口火力發電廠。(陳明仁攝)

4月電價要漲不漲已是兩難。圖為林口火力發電廠。(陳明仁攝)

衛生紙搶購風潮中,面對4月即將召開的電價審議委員會,官員合理卻不夠謹慎的發言,引發外界對電價調漲的的疑慮─看來蔡政府已陷入電價是否調漲的難題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因為衛生紙搶購引發物價上漲疑慮,行政院長賴清德上周特別在行政院會聽取「物價相關研析」報告,對於水、電與油價問題,在院會後的記者會中,經濟部次長龔明鑫篤定表示水價「近期不會調整」,油價則繼續依公式;但對電價是否調漲則表示:等4月電價費率審議會決定,即使調漲,最高只會漲3%,且民生用電330度以下絕對不會漲。

這番話「理所當然」的馬上被外界解讀為:政府研擬4月漲電價─「動作更快」的連研擬兩字都拿掉,直接就說政府4月要漲電價!

體制上看,在有電價公式、又有電價費率審議委員會後,電價漲跌原本就已不是經部片面可決定,要依公式計算,同時最後由審議委員會討論審核決定。因此,龔明鑫那番「尊重審議委員會」的官話,其實是合理的體制觀點。

但實際運作上,政府仍握有絕對的決定權力,審議委員會即使不能說是百分之百的橡皮圖章,但政府單位對電價漲跌所擁有的主導權、影響力,也一定是「關鍵影響」─而且以層級論,也不是經濟部就可以真正作決定。

因此龔明鑫看起來是釋出漲電價風向球的談話,外界當然認為政府已有意漲價,所以先「探風向」、打預防針。縱然事後賴清德又出面說電價目前沒有要漲價,「大家不必提前恐慌」,但他那句:「國家都有一套機制,時間到了,委員會將去計算,根據公式做決定」,又似乎隱含有上漲可能的玄機,讓人莫不透。

政府確實陷入電價漲與不漲的兩難了。如果單純回歸電價公式、考量台電營運需求,據實反應成本,電價當然是漲定了。

台電發電比重最高的煤電,前年燃煤價格每公噸40美元,但今年已漲至每噸100美元,縱然有簽訂長期合約,價格還是較過去高一倍左右了;發電成本較高的天然氣占比重也不斷提高,同樣的是天然氣價格也上漲,台電估計今年單是燃料成本就要增加400億元以上。

影響所及,今年1月台電就虧損25億元,而今年全球景氣強勁復甦,燃料價格不太可能下跌,如果不漲電價,今年台電幾乎是虧損定了。相較之下,去年台電還有超過200億的盈餘,而且已連續4年獲利,104年甚至獲利618億元。今年台電營運的辛苦與慘狀,年初即可預見,電價當然有必要調漲。

政府如果在此時調漲電價,確實有不少好處。除了避免帳上仍掛著700多億虧損的台電再次陷入嚴重虧損外,電價上漲有助節能,其效果絕對比政府喊破嗓子要大家節能佳;未來高成本、高收購價的綠能比重增加後,電價上漲壓力更大,現在先漲可提前釋放壓力;再者,這次漲價的因素明確是國際燃料上漲,可說師出有名。

但從政治與社會面看,卻又有不宜漲價的壓力。政治上看,不論何時何地及為了什麼原因,調漲公用事業費率一定不受歡迎,這是先天必然的政治社會心理學。年底就要舉行地方選舉,執政黨當然要擔心漲價對選票的影響─事實上先前經濟部有不少動作,其實已有預先作好「吸收成本、堅持不漲」的味道在內。

再者,蔡政府力推的能源政策,原本就被能源專家視為「註定」要漲電價,縱然這次漲價因素在燃料因素,還是會受挑戰與批評,同時引發未來要「漲更多」的連想,對其政策推動不利。

此外,衛生紙搶購熱潮引發社會對通膨再來的疑慮;單是衛生紙漲價,當然不會真正帶動通膨,搶購潮過了,這件事其實就結了;但油電對物價的影響當然遠高於衛生紙,偏偏今年,全球物價上漲壓力甚於過去10年,如果因此引發預期心理,將更難收場。

財經專業看,電價當然該漲,早漲比累積壓力後一次漲足,其衝擊較小,民眾與企業調適時間較充裕;政治上看,漲價是永恆不受歡迎的政策,當然能不漲就不漲,最好是不要在自己當朝時漲,「壞人讓別人當」。

現在離4月不遠了,蔡政府如何抉擇,我們很快就可看到答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