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走走》她單身、借精、生子,然後拍了這部紀錄片

2021-10-19 13:00

? 人氣

《你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孩子會怎麼看待自己的出生,是所有非傳統結構家庭的難題。(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你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孩子會怎麼看待自己的出生,是所有非傳統結構家庭的難題。(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提供)

孩子能接受自己是捐生兒嗎? 

9月剛通過同性婚姻立法的瑞士,僅允許異性戀夫婦接受精子捐贈,尚未通過修法允許單身女性使用捐贈精子生兒育女。不僅瑞士,整個歐洲對這件事情的看法都傾向不贊同,榮獲德語文學最重要獎項「畢希納獎」(Georg-Büchner-Preis)的德國作家列維查洛芙(Sibylle Lewitscharoff)甚至在公開演講中批評人工授精是「胡鬧可惡的生產過程」,並蔑稱捐生兒為「半人」(half beings),然而最初聽眾並沒有覺得這番爭議言論有哪裡不對,凸顯了當地文化對人工生殖技術的普遍疑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在以色列,人們對於女性生子的事情特別開放,不管「她」處於什麼感情狀態,有孩子了,就值得恭喜。紀錄片中提到,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社會學家易洛斯(Eva Illouz)認為:「養育小孩不需要有傳統家庭結構,女性生養小孩的願望,不該依附在她對於浪漫愛的慾望上,她若想要有小孩,就可以自己生一個。」這個多數由猶太民族組成的國家,在建立之初,總人口只有80萬,夾在中東大國之間為了求生存,政府便推廣鼓勵生育政策,支持女性以任何輔助生育技術「增產報國」。

「在奈莉出生後的幾年,我為了拍片與諾爾見面,才知道奈莉有59個手足!」借精生子之後在瑞士定居,瑪莉娜無疑會承受許多異樣眼光,但最令她擔憂的是,奈莉會怎樣面對這個問題?在這樣的國度長大,會怎麼看待自己的出生?這是所有非傳統結構家庭的難題。

和協助捐生兒面對身世家庭問題的「捐生兒協會」理事安妮(Anne)交談後,她了解到捐生兒的心路歷程。「忽然間,我感覺自己像是陷入了什麼犯罪故事情節似的,」同樣是捐生兒的安妮很想知道自己基因的另一半來自於誰,但發現儘管「想多了解這個人,對方卻根本不知道自己存在,那很受傷」,「我不認為這是個生小孩的好方法,我並不想要製造出讓孩子長大時沒有爸爸的情況。」。 

聽到安妮對自己身份的掙扎與不滿,瑪莉娜緊皺眉頭,不安地抿嘴、拿起水杯。安妮試圖寬慰她:「我不想跟你說(捐生)這件事讓我無法接受,儘管我覺得道德上很頭疼。(就妳的狀況而言)作為女性決定要生小孩,若希望能給小孩最好的,但同時還要優先考量生養孩子的願望,就會變成『雖然我知道沒有爸爸會對小孩不好,但我會擔起這個風險』,因為(對妳來說)想要小孩這件事更重要。」

女同志家庭與捐精者

「我決定跟她們兩個人生小孩的原因在於,知道自己被選上,被告知『你就是我們想一起生小孩的男人』,聽起來很棒,受寵若驚。」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世界走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