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鴻觀點:語言與文字─最重大的交通建設

2021-10-03 07:20

? 人氣

文學是思想自由的溫度計,文學很自由地可以跨領域到歷史與哲學,鼓勵文學創作等於對不同思想的寬容,以文學解放創造力,等於為其他的文化載體注入創新的元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很想以「今日世界出版社」當年出版的的名著名譯,來說明這個主張的一個成功的例子。美國國務院在冷戰時期於1952年3月香港創辦「今日世界出版社」,當時他們出版內容之多樣性,將時事、科學、文藝等領域包羅其中的出版品,由於出版水準優異且售價低廉,《今日世界》在台灣戒嚴時期甚受臺灣青年學生喜愛。《今日世界》的出版品中,關於美國的文化,包括文學、歷史、藝術、法律、政治經濟、科學等都有簡要但深入的介紹,無形當中也是讀者加深對美國的認識和嚮往。出版品有一些是中英對照的,因此也成為學子雙語閱讀的重要讀物。

今日美國與今日世界(上),今日世界的出版品(下)。(香港中文大學官網)
今日美國與今日世界(上),今日世界的出版品(下)。(香港中文大學官網)

一部電影等於一個國家

中文和華語作為最重大的「交通建設」,我建議以電影來做為收成之一。

一部電影等於一個國家 : 《誰在那兒唱歌》(Ko to tamo peva ,1980,南斯拉夫出品)這部電影,幾乎是我青年以前對南斯拉夫唯一的印象與認識,電影裡有戰爭、有苦難、有人性,也有浪漫,都令我深刻難忘。日本人對於運用電影和電視影集來傳達國族精神和意志,也是相當拿手。小津安二郎、黑澤明、北野武、以及近世的宮崎駿等享譽國際的大師的經典佳作,都是愛影人士的共同記憶。在中國還不知道利用電影作為文化傳播工具的年代,日本人已經將電影行銷到國際,許多西方人都是以日本電影作為入門來認識東方文化的。

做為第八藝術的電影是全方位思想引導的強大工具,在一個黑色的小房間裡,所進行的影像傳播,說一個精采的故事,比起看書、看電視的效果更要直接與強烈。電影並能非常具象而全方位地表現異國情調,它可以從故事中,從影像中傳布特殊文化元素,濃縮文化氛圍中最精華的部分來感動人。更吸引觀眾的是電影可以透過誇飾虛構,對民族與社會的軟弱痛加反省,這種自我解嘲、自我反省、甚至自我毁滅,更能使電影的張力大大地提升,贏得觀眾的信賴。

電影要有影響力,要觀眾看得懂,情節能感動觀眾

從電影史上來看,一些年代太老的電影,即使是經典名片,但也很難下嚥。可見以現代語境作為電影語言也是非常重要的。電影雖然不是,也不必要百分之百討好觀眾,但是電影要有影響力,必須要觀眾看得懂,情節能感動觀眾。這就必須以現代語境作為電影語言,才能做到。這使我想起林語堂,他一生追求的是「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 20世紀的西方人對中國的了解和認識,很多都是透過林語堂所寫的作品。林語堂的書大多數都是用英文寫作的,為什麼他會受到國際讀者的歡迎呢?那是因為他是用一種西方人熟悉的理解方式以及熟悉的語境來進行創作的。同樣的,我們看到許多華人導演拍的電影,中國元素非常道地,但是仔細想想,這樣的電影外國人可能就看不懂,如此就失去了國際傳播的期待。因此,我們更期待新生代的導演以現代語境作為電影文法,詮釋新課題;以現代語境延伸舊經典的新生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

鄭春鴻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