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鴻觀點:語言與文字─最重大的交通建設

2021-10-03 07:20

? 人氣

圖為阿卡德帝國時期的蘇美語楔形文字泥板。

圖為阿卡德帝國時期的蘇美語楔形文字泥板。

作家吳淡如日前表示,「去中國化」教改後,很多台灣小孩不知道誰是孫中山,甚至問起「日據時期前,台灣是什麼朝代?」孩子的認知竟是「荷蘭時期」,再往前就直接跳到猿人的石器時代,讓她頗傻眼。的確,現在台灣的學生的歷史時序感顯然與阿公阿嬤的我們差別甚大,民進黨「去中國化」之後,接著哪一天全面地「去中文化」也不在意外。把一個全民都熟悉的,跟大家的文化底蘊最接近的語文視如敝屣,急於拋棄,真是愚昧至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外星人會優先選擇哪一種語言、文字?

如果你是一個剛到地球的外星人,想要學一兩種語言、文字,你會選擇先學習哪一種?希伯來語嗎?意第緒語嗎?印地安語嗎?還是古南島語?不會吧?外星人為了選擇比較迅速地與更多地球人溝通,應該會選擇地球人類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優先學習。

儘管很多台灣人一直都在學習、經商、社交上享受著華文與華語帶給自己的福利、便利與優勢,但是就像空氣使人存活卻被視為無物;一樣地,多數的台灣人也都沒有感覺到自己正在使用一種具有強大軟實力的文字和語言。

互聯網上的文字及語言載量是語文通用及影響力的指標

華語及中文是全球使用人口最多的語文,覆蓋人數最多。目前世界上使用中文的人口大約是12億人,中文成為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語言。而目前使用中文的人口多集中在中國,另有37個國家也使用。但是,國際通用語言仍是英文,全世界只有3億7千2百萬人以英文為母語,主要使用國家為英國、美國。目前世界上卻有106個國家是使用英文。

更關鍵的是,自互聯網成為全球社交、商業、娛樂及思想最重要的溝通平台之後,國際語言及文字,已經不再以使用人口的覆蓋率做為影響力的唯一的標準;而是以出現在互聯網上的文字及語言載量來判斷語文的通用及影響力的指標。因此,中華文化圈的國家,若要擴大華語文的影響力,必須全面擴展互聯網中文內容載量。目前互聯網中的內容過半以上都是以英文來呈現,其他語言占比多數都不超過10%,中文僅占1.6%,此與華語華文的使用人口顯然極不相當。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呢?非常關鍵的原因與中國大陸向來對互聯網採取管制與屏蔽的政策相關。

現在是高科技、互聯網接力的時代,許多的行銷方式和思維都需要改變,才能跟得上趨勢,以下是統整的2019年的11項關鍵趨勢。
現在是高科技、互聯網接力的時代

社會主義「計畫經濟」曾出版非常大量的「偏門書」

我在1988年第一次訪問中國大陸時,對於中國出版事業的「發達」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中國當時仍然有濃厚的社會主義「計畫經濟」的色彩,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對某地區文化傳承有重要意義的行為或表現,如民俗、文化、信仰、傳統、知識和語言等各種非物質形式的智慧財產都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初訪中國大陸時,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國家直轄的機構,比如「惠山泥人研究所」、「蘇州刺繡研究所」等,這些機構不但都各自有藝術家每日上班創作,還有販賣部直接出售工藝品,我記得還順道買了「大阿福」泥人及蘇州雙面繡攜回台灣。而最令我驚奇的是中國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構,每年都編列研究「出版」的計畫。

後來,我回台灣訂閱「上海書訊報」及「上海社科書訊報」請大陸友人轉寄給我,我才可以掌握大陸的出版動態,因為當年在大陸出版的書籍,一律都要在「書訊報」上依據固定的欄目登錄,包括每一本書的基本介紹;我也因此在主編的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上刊登「探親書訊」專欄,提供台灣讀者到大陸「返鄉探親」時,順道購回自己感興趣的大陸書籍。在書訊報上,我特別發現「計畫經濟」下,大陸出版了非常大量的「偏門書」,這些書根本不可能在資本主義,以銷售領導出版的市場經濟下得以出版。曾幾何時,現在中國大陸的出版事業,也已經被資本主義「汙染」了,只出版「賣得動」的書。

中文文本載量是其他各國文字無法望其項背的

互聯網的文本中文僅占1.6%,這是無法想像的。因為自古至今,留下來的中文文本載量,可以說是其他各國文字無法望其項背的。中文華語所以在今日的互聯網出現的載量那麼少,是因為沒有刻意經營如何將這些漢字數位化,並且送上互聯網,並且還對互聯網的自由流通進行管制或採取不信任的態度。

我們知道,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漢字是迄今為止,人類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今日,只要稍加訓練 (必須學習正體中文,不是簡體中文),一個高中生就可以直接閱讀數千年前的經典作品,「投資報酬率」極高,這是世界各國文字都做不到的。主張少讀文言文的國文教育者,是短視及愚蠢的。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是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漢字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製的漢字。音有限而意無窮,漢字是表意兼表音的文字。而英文、日文、韓文等都是表音文字,隨著時間的推移,漢字成為了世界上僅存的表意文字。無論從漢字的文本載量,或是分類的精細,只要有計劃地將他們數位化並且送上互聯網,絕對可以稱霸全世界成為互聯網最多的文字.

中國大陸對互聯網採取管制屏蔽的政策必須改變

此外,目前地球上仍約有一半的人口上不了網,也就是還有 35 億人沒有受到網路的覆蓋。未來如果透過低軌衛星的輔助,將有機會嘉惠到這些仍無法使用網路的人口。當這數量為地球人類一半的人可以上網,如果中文和華語已經做好了準備,他們上網看到的最多文字就是中文和華語,這就等於我們把高速公路和高鐵直接開到他們家的門口,就不愁他們不會「上車」。衛星傳播的進步是非常神速的,在不久的將來,網路傳播是「擋不住」的,未來的網路政策一定是走「良幣驅逐劣幣」,中國大陸對互聯網採取管制屏蔽的政策,必須要改變。如何使華文華語成為流行,等於為中華文化圈的國際發展打底色,全球越多人懂得華語文,比起「一帶一路」是同樣重要,並且其重要與急迫性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稱之為最重大的「交通建設」並不誇張。

為避免未成年孩子沉迷網路遊戲,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署嚴格要求網路遊戲公司只能在周五、六、日和法定節假日晚間8時至9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新華社)
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署的禁網政策應該改變。(新華社)

文學與電影是最好,也是最經濟的流行的載具

擴張語文這個最重大的資產與「交通建設」應該怎麼做呢?首先我們必須了解語文不只是認知溝通的工具,同時也是情感結構的肌理和骨架。越多人使用中文,說中國話,聽得懂中國話,等於為中國的「國際化」打下底色。當國際化、全球化的底色是華文和華語,世界各國將民族便能以華文的底蘊和華語的語境來理解中華文化圈,不只在認知的溝通上可以順利推展,並且在情感的交流上也變得容易簡單。要做到這樣,華文華語的國際推廣,不能只靠類似「孔子學院」教室型的傳播,反而文學與電影將是最好,也是最經濟的可以使華文華語成為時髦流行的載具。

表現華語、中文以及各種中國藝術固有的情調及語境

不同的語文存在不同的情調及語境。比如,我們聽西洋的歌劇,大家都公認義大利語唱的歌劇最好聽,西洋歌劇被稱為「詠嘆調」,它首先必然是要用義大利語言來構成它的「詞格」,由於義大利語言的元音發音關係,詠嘆調如此動聽,和義大利語言的元音是有絕對關係的。每個地域民族由於發聲,發音(根音)不同,所以當一個不是義大利人去學習義大利「詠嘆調」的時候,首先就必須了解義大利人的語言和發音,這個是非常困難的。!

華語、中文以及各種中國藝術也有固有的情調及語境。表在現華文情調上的不只文字本身,還有中國書法,中國詩詞歌賦等;表現華語情調的地方戲曲、民樂都可以獨立成為感動世人的力量。

多聽一個故事,等於多活一輩子

把中文和華語作為重大「交通建設」的第一步,就是從文學出發,直接說,就是去創作出最好的故事。《百年孤寂》的作家馬奎斯(馬爾克斯)在他被認為唯一的自傳的一本書《活著是為了講述》 說 : 「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記住的日子,我們為了講述而在記憶中重現的日子。」他在本書中自如地在時間、事件中切換,既有對人生中的難忘事件、重要時刻的講述,也有對他所珍惜的家人和朋友的回憶,幾乎每一段都是一個精彩的故事。

馬奎斯說「活著是為了講述」,而對於最聰明的人則是「活著是為了傾聽」,因為人生苦短,多聽一個故事,等於多活一輩子。好故事尤其是好電影的保證。推薦你看管虎的電影《鬥牛》,看了這部電影,導演等於帶著你到抗日戰爭期間的中國農村活過一遍。你既能設身處地了解當時最純樸的中國農民,了解路逃難到台灣的老兵,更了解到戰爭的邪惡。

美國冷戰時期於創辦的「今日世界出版社」是成功的範例

中文和華語作為最重大的「交通建設」,我建議以文學出發,是因為文學是一種可以無所不在的「質地」,它不一定以文字出現,它可以存在於繪畫、戲劇、舞蹈,甚至音樂等。巴布·狄倫(Bob Dylan)是一位民謠歌手,但他得的是諾貝爾「文學」獎。因此以文學作為藝術創作的「藍圖」,文字使人精確,它就像一個「酵」,最有潛力改造成其他的藝術形式。

文學是思想自由的溫度計,文學很自由地可以跨領域到歷史與哲學,鼓勵文學創作等於對不同思想的寬容,以文學解放創造力,等於為其他的文化載體注入創新的元素。

我很想以「今日世界出版社」當年出版的的名著名譯,來說明這個主張的一個成功的例子。美國國務院在冷戰時期於1952年3月香港創辦「今日世界出版社」,當時他們出版內容之多樣性,將時事、科學、文藝等領域包羅其中的出版品,由於出版水準優異且售價低廉,《今日世界》在台灣戒嚴時期甚受臺灣青年學生喜愛。《今日世界》的出版品中,關於美國的文化,包括文學、歷史、藝術、法律、政治經濟、科學等都有簡要但深入的介紹,無形當中也是讀者加深對美國的認識和嚮往。出版品有一些是中英對照的,因此也成為學子雙語閱讀的重要讀物。

今日美國與今日世界(上),今日世界的出版品(下)。(香港中文大學官網)
今日美國與今日世界(上),今日世界的出版品(下)。(香港中文大學官網)

一部電影等於一個國家

中文和華語作為最重大的「交通建設」,我建議以電影來做為收成之一。

一部電影等於一個國家 : 《誰在那兒唱歌》(Ko to tamo peva ,1980,南斯拉夫出品)這部電影,幾乎是我青年以前對南斯拉夫唯一的印象與認識,電影裡有戰爭、有苦難、有人性,也有浪漫,都令我深刻難忘。日本人對於運用電影和電視影集來傳達國族精神和意志,也是相當拿手。小津安二郎、黑澤明、北野武、以及近世的宮崎駿等享譽國際的大師的經典佳作,都是愛影人士的共同記憶。在中國還不知道利用電影作為文化傳播工具的年代,日本人已經將電影行銷到國際,許多西方人都是以日本電影作為入門來認識東方文化的。

做為第八藝術的電影是全方位思想引導的強大工具,在一個黑色的小房間裡,所進行的影像傳播,說一個精采的故事,比起看書、看電視的效果更要直接與強烈。電影並能非常具象而全方位地表現異國情調,它可以從故事中,從影像中傳布特殊文化元素,濃縮文化氛圍中最精華的部分來感動人。更吸引觀眾的是電影可以透過誇飾虛構,對民族與社會的軟弱痛加反省,這種自我解嘲、自我反省、甚至自我毁滅,更能使電影的張力大大地提升,贏得觀眾的信賴。

電影要有影響力,要觀眾看得懂,情節能感動觀眾

從電影史上來看,一些年代太老的電影,即使是經典名片,但也很難下嚥。可見以現代語境作為電影語言也是非常重要的。電影雖然不是,也不必要百分之百討好觀眾,但是電影要有影響力,必須要觀眾看得懂,情節能感動觀眾。這就必須以現代語境作為電影語言,才能做到。這使我想起林語堂,他一生追求的是「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 20世紀的西方人對中國的了解和認識,很多都是透過林語堂所寫的作品。林語堂的書大多數都是用英文寫作的,為什麼他會受到國際讀者的歡迎呢?那是因為他是用一種西方人熟悉的理解方式以及熟悉的語境來進行創作的。同樣的,我們看到許多華人導演拍的電影,中國元素非常道地,但是仔細想想,這樣的電影外國人可能就看不懂,如此就失去了國際傳播的期待。因此,我們更期待新生代的導演以現代語境作為電影文法,詮釋新課題;以現代語境延伸舊經典的新生命。

將中國藝術冶煉為真實生活

為了建設中文與華語作為重要的國際「交通建設」,當然必須結合中國元素的其他藝術。我以2003年成立漳州「龍人古琴文化村」為例,古琴是中國音樂的文言文和抽象畫,也是音樂史上的「活化石」。「龍人古琴文化村」彙集了當代優秀的琴家、學者,集眾家之所長,開展打譜創作、古琴製作、琴弦研製、琴學琴史研究、課程開發、古籍整理、編撰出版等工作。院長謝建東是著名的斫琴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古琴傳統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龍人古琴文化村」揉合了中國文化各種元素,是一個將中國藝術冶煉為真實生活的仙境。中國詩詞、庭園、建築、舞蹈、服裝等這些電影豐富的元素都可以在,「龍人古琴文化村」意外發現。

中國元素的電影工藝品成為國際的時尚,有一個具體的代表就是張毅、楊惠姍、王俠軍的琉璃。琉璃是中國工藝中,兼具古典與現代的藝術品之一。它不僅可以重現中國古代的傳統美感,又可以創造出充滿現代意象的新藝術。2008年世界重量級賽事「上海世界網球大師杯賽」(2008 Tennis Masters Cup),以tittot琉園作品「器度」為冠軍紀念獎盃 (頒給當時的冠軍諾瓦克 ·喬科維奇) 之後,琉璃與體育以及賽事似乎開始有了關聯。緊接著在2008年北京奧運,tittot琉園獲奧組委授權獨家生產琉璃奧運商品「吉祥物公仔-福娃」系列「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妮妮」代表「北京歡迎您」,成為國際人士愛不釋手的工藝品。

延聘文學行政專家及海外華文作家

建立華文文學的全球視野,延聘文學行政專家,經常是報紙的副刊主編,也是重要的功罪。中國報紙的文藝副刊具有長久的歷史,從早年的《晨報副鐫》開始,中國作家習慣先將作品投稿到報紙的副刊,再集結出書。因此報紙副刊的主編經常都是少數具有文學行政能力的文人。作家對這些副刊主編具有長期的信任,因此願意把作品投稿到他們的刊物。中國近年來因為經濟的發達,出國留學和海外的旅遊逐漸普遍,但是一般都是短時間的逗留,所見所聞都是一些短暫的獵奇經驗。相對地,海外華文作家才能更深刻的體會中外文化差異之下,反省出來的文化差異樣貌。他們就像移植到外地的中國根苗,所形成的文學質地往往異於本土作家的思想規模。因此對於具有海外華文作家服務經驗的文學副刊主編,就顯得更加珍貴。我的好朋友田新彬小姐長年主編聯合報系北美世界日報的文學副刊,就是可以大力倚重的文學行政專家。

海外華語作家還有一個特徵就是他們一般也熟悉僑居地的語文,我們常說「熟悉另一國語言,可以更了解自己的母語」,這些華文作家因此也更能夠深刻地看清楚中國文化的底蘊,用國際的語意來寫作。我喜歡以辜鴻銘英譯論語作為例子,我們可以從辜氏英譯的論語,更加深刻地,以不同的理解形式地來重新閱讀論語。這樣以全球視野促進文化的溝通,才能深入人心開拓文字作為「交通建設」的力道。

文學與電影要受到國際讀者及觀眾的喜愛,除了要有好的故事,故事要能「說得好」之外,也必須跟上新世代的思想方式、理解習慣。因此必須組織新世代的文學及電影產業隊伍,期與世界的頻道及步調接軌。新時代、新社會、新問題,必須用新語言、新思維來表達,留學海歸、國際旅遊往往只能拾人牙慧,中文華語文化圈已經不能再鎖國於「中國城」,新世代藝術家展現及詮釋新時代主題的方式,必須有新的風格與步調。

新世代電影創作,其成功與多媒體的運用分不開

新世代的電影創作,其成功的要素與「多媒體」的運用是分不開的。發展多媒體,成為現代電影的新體積。最佳的例子是李安導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這部電影拿下6.09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本片為攝影師贏得多國影評人協會獎的最佳攝影獎,李安更獲得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攝影、配樂和視覺效果四個獎項。本片拍攝地包括臺北市立動物園、臺中市水湳經貿園區和屏東縣的墾丁國家公園等地,可以在規模小小的水池哩,利用多媒體動畫,拍出波濤洶湧、驚天動地的海景。

多媒體可以無限延伸電影的「時空體積」,多媒體千變萬化,可以遊走於古今,這是傳統線性剪輯以及故事邏輯所無法表現的;多媒體可以無限延伸電影的「想像體積」,可以靈活地跳躍想像的空間,使電影語言更加活潑,挑戰觀眾的想像思維;多媒體可以無限延伸電影的「思想體積」,可以使電影的意象任意添加濃淡,超越其他媒體,形成最具寬容度的表達形式。因此,新時代的電影,「多媒體」是吸引觀眾的重要元素。

真正的文學和電影顯然都已經成為商業利益的犧牲品

在資本主義商業運作之下,文學和電影顯然都已經成為商業利益的犧牲品,直指人心的文學作品,發人深省的電影作品,都被出版社及電影投資者拒之門外,無緣與讀者和觀眾見面。事實上,鼓勵文學創作和鼓勵低成本電影製作,相對於其他的各項建設,其所成就的巨大力量,是無法想像的。做為國際的「交通建設」,文學和電影所能發揮的影響,值得我們正視與努力。

(寫於「兩岸華文教育及中華文化傳揚 上海—臺北論壇」會議之前)

*作者為文化觀察者,作品集參見JOE書房

喜歡這篇文章嗎?

鄭春鴻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