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準)政務官的驚奇之旅

2015-01-07 12:35

? 人氣

台北市長柯文哲無緣延攬莊淑芬出任副市長。(柯文哲主持市政會議/吳逸驊攝)

台北市長柯文哲無緣延攬莊淑芬出任副市長。(柯文哲主持市政會議/吳逸驊攝)

奧美大中華區副董事長莊淑芬婉拒出任台北市副市長,她在接受《天下雜誌》訪問時婉轉道出她的疑慮,說穿了,年近耳順的單身女子,即使不為錢而貢獻家鄉,都沒辦法接受自己成為透明人,她沒說出口的是,如果能成為「透明的好人」也就罷了,然而,台灣的政治與媒體生態,讓太多從政者被迫成為一般人想像中「透明的壞人」,這代價太大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莊淑芬的疑慮不是沒有道理。扁政府開始,台灣的政務官消耗率開始無限上升;馬政府時代情況沒有改善,「官不聊生」這句話,在扁政府時代還可以當笑話講,馬政府時代就成了「政壇定律」。從行政院長到部會首長,下台身影泰半狼狽不堪,商界轉政界的林信義,從政前是「台版艾科卡」,從政後,他的建議只能成為廢棄品;學界轉政界的江宜樺,從政前是學校裡大受歡迎的好教授,從政後他的書被學生焚燒,卸任後還被抵制重返校園。

從扁政府到馬政府的卸任政務官們,真的有這麼不堪嗎?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為了二代健保辭官後,頻頻著書,講話直白程度不輸柯文哲的楊志良,滿腔熱血為台灣,罵政府、罵民代、罵媒體,在任時他用盡力氣做不了太多事,二代健保算是推出去了,卻搞成妥協版,最近他還有新著問世,大意是再這樣下去國家會完蛋,問題是;為什麼看到問題的政務官在任時,建議用不上,卸任後建議沒人聽?

同樣卸任後著書者,還有內政部長李鴻源,他還是用「正面能量」,期許「台灣如何成為一流國家」,其中有一個章節,探討為什麼「博士內閣」會成為施政毒藥?博士內閣非自馬政府始,不論兩蔣、李登輝或扁政府,博士入閣者都不在少數,即便舉例,前國科會主委、中研院士朱敬一在成為部長前的早年,也經過國科會的處長歷練,李鴻源則從省政府水利處長開始歷練,相對於「空降博士」,比較能體會現實與理論的落差,從而找到平衡之道。

但即使歷練相對完整者,進入政壇依舊難以施為,先不論台灣民主已經走到「權威解構」,李登輝當年推動修憲,即使有不同意見,還是能取得絕大多數的(民意)支持,國家抗爭都還能打得出政策;然而,從扁政府到馬政府的十五年,不要說國會打不出政策,大多數時候是國會像拖死狗般拖住政策,至於莊淑芬所感嘆「文明的議會監督」就不必提了。

至於媒體讓政務官成為透明人,媒體或許要反問一句,「政務官不鬧緋聞、不抄論文,有這麼困難嗎?」除此之外,當然政務官受到的檢驗遠遠超過一般人,這沒得抱怨,因為他們的決策都攸關公共利益,李鴻源曾經回憶一段讓他不可思議的事,他在內政部長任內,竟有人檢舉業者送他房子,祖產豐厚的他,愣了一下反問,「你知道我的房子比業者還多嗎?」

質言之,台灣對政務官的標準還是非常傳統,既要忠誠於婚姻還得一窮二白,但凡窮政務官才是好官。更重要的,我們失去了對政務官的信賴,我們用「必然找得出毛病」的標準「找碴」,而所有政務官的「長官」(總統或院長)都壓不住陣腳。柯文哲可能是一個特例,不論以什麼方式遴選或挑選出的局處首長,過程中不乏爭議,以教育局長湯志民為例,除非靠行到柯市府,很難想像這個被公民團體罵到爆的學者,有任何機會出任政務官,柯市府或許有機會成為「爭議人士」的靠行處,但能撐多久?不無疑問。

莊淑芬還沒就任就結束了她的「驚奇之旅」,還有太多政務官結束了傷痕累累的「驚嚇之旅」,午夜夢迴隱痛難耐者還能以著書療癒。他們的經驗仍可給後人若干啟發:第一,從政者或許不乏弱點,但真的甚少是「真壞人」,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一般人;第二,政務官或準政務官,不論是驚奇或驚嚇,對台灣民主都無可避免造成傷害,但是,民主必然在顛簸中前進,這不只是政務官的個人經驗,而是全民都要付出的代價。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