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典蓉專欄:民進黨英系發威 台灣依然是「黨天下」

2021-09-02 06:20

? 人氣

英系立委雖然出手挑戰蘇內閣政策,但並未改變民進黨黨天下的格局。圖為英系實質領袖陳明文(右)。(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英系立委雖然出手挑戰蘇內閣政策,但並未改變民進黨黨天下的格局。圖為英系實質領袖陳明文(右)。(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最近民進黨英系立委頻頻出手,五倍券逼蘇內閣吞下一千元換五千元的構想,BNT讓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轉向、優先開放18到22歲族群優先施打;英系立委一出手就連連告捷,突破蘇貞昌內閣的銅牆鐵壁;民進黨各派系使出左右互搏奇技,這對台灣民主又有什麼意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蔡蘇體制決策圈狹隘獨斷 英系立委罕見出手

英系立委出手之所以引人側目,因為這是蔡蘇體制成立以來罕見的現象,畢竟,從三加十一爭議、疫苗採購不力、堅持高端二期給EUA等,還有之前的關中天、影響藻礁的第三接收站等,幾乎未聽聞民進黨內有任何異聲;引發民怨的萊豬只有區區3位綠委斗膽在立院投下棄權票,但立即遭到同黨立委撻伐及民進黨中央嚴懲,形同是逼這幾位綠委簽下軍令狀,下次再不聽黨意可能就要掃地出門了。

換句話說,在蔡蘇的小圈子領導風格下,決策圈愈縮愈小,決策過程愈發獨斷,但造成這樣的獨斷過程其實是雙向的,除了蔡蘇的決策風格外,民進黨立委無論在黨內或是國會,也自甘成為黨派打手、甚少為民喉舌,少數還敢表達異議的,不是被教訓(死小孩)就是被邊緣化、成為孤鳥;這也顯示黨內民主和整個大環境的民主惡化是相關的,當立法院未擔負起制衡行政院的責任、為民意把關時,執政黨立委在黨內也同樣是噤聲的,黨內民主潰不成軍。蔡蘇體制黨內決策愈集中、黨外也愈不民主,這是必然的。

民主當然是原則問題,但民主也是有實際效益的,換句話說,蔡蘇決策獨裁化,不但是民主問題,也是治理問題。試想,如果蔡蘇決策圈能稍稍開放、可以兼聽不同意見,疫苗採購還會一度陷入窘境、要靠外國贈送嗎?如果府院高層決定扶植「國產」疫苗前能夠至少聽一下專業人士異見,不要閉門造車,還會硬推「國產」疫苗、重傷政府公信力嗎?近日最明顯的就是五倍券,是要關在象牙塔多久,才會不知道要生計大受衝擊的民眾拿一千元去換五千元券、幫忙「振興」經濟,是很不切實際的構想嗎?

所以,英系遲來的出手確實讓人眼睛一亮,不論是不是倒蘇、不論有什麼政治盤算,民進黨內至少開始有不同的意見,再不濟也比一言堂的決策過程更能接觸到民意,但就像黨國一家一樣,派系治黨同樣也有風險及侷限,如果淪為派系治國,更絕非民主國家之福。

民進黨自創黨以來就形成派系共治的文化,不過,所謂派系共治是指權力分配,例如民進黨的不分區立委、中常委結構、尤其是選舉提名小組,一定是各派系都有人,在權力分配的敏感地帶,即使是兼任黨主席的總統都難以破壞民進黨傳統;但是國家政策方向就要看領導者風格而定,蔡英文蘇貞昌都是領導人中少與黨內人士事先溝通的,蔡英文最經典的例子是:去年8月舉行記者會宣布開放美豬進口時,多數綠委渾然不知此一決策;而蘇貞昌擔任行政院長以來,政策推出前極少對內事先溝通,綠委私下抱怨頻頻,英系在五倍券發難只是冰山一角,相較於蘇揆二任閣揆以來的強硬姿態,此次立馬轉彎,顯然再度體認到民進黨的派系結構難以跨越。

獨裁體制也有派系 派系不能等同民主

換句話說,民進黨從蘇蔡小圈子決策,又回到之前的派系共治、派系競爭狀態;但派系競爭不能等同民主,因為人類有組織以來,派系競爭是常態,蔣介石從大陸到台灣都難謂已實施民主,但其治下的國民黨派系紛爭無一日稍息,國民黨到台灣後,CC派仍經常扮演反對者的角色,讓威權的蔣介石都頭痛不已;即使獨裁如毛澤東或希特勒都不可能憑統治者一人就掌權,獨裁者靠小圈子治國,都會自然的形成派系。由此可見,派系競爭不能等同民主,當然也不能代替民主。

就民主理論的發展來看,早期民主理論強調菁英之間的競爭,這也許是民主社會實況,不論表面上多高唱民主,真正掌權的還是那幾個人、那幾個派系和家族,但是,民主總有理想的成分,「民治」也許很困難,但這是憲法明示的條文,憲法中也隱涵權力分立精神;換句話說,人民和國家簽的契約是民有治民享的共和國,也只有在這個憲政架構下才能達到「民治」的可能。

就以英系這次推翻蘇內閣兩大政策為例,民眾黨立委高虹安曾形容,蘇揆的五倍券規畫轉彎過程,這是重大政策靠民進黨派系拍板,形同將立法院當塑膠;高虹安的批評並非沒有道理,黨內派系共治和立院權力制衡完全不同層次,派系問政有其侷限,例如,英系敢挑戰拿一千元換五倍券,但英系敢推翻五倍券、提出改發現金構想嗎?連不涉意識形態的五倍券都不敢開放討論,更何況民進黨的禁忌包羅萬象,除了台獨黨綱和反核已深入黨魂、幾無討論空間,近來此類民進黨的聖牛政策或主張無限蔓延,從三加十一、高端到整體疫苗政策,都是不可說的禁忌,民進黨派系選擇性問政,怎可能碰觸真正的民怨。

更大的問題是,派系共治的本質不是派系恐怖平衡就是派系分贓,畢竟政黨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奪權、拿到權力後就要死命鞏固權力,民進黨既如黑幫、壞事要共同承擔(從萊豬到三加十一都是如此),該黨同時也是大型的利益團體,就以去年東洋購買BNT疫苗遭阻過程中不斷傳出的民進黨「吳姓立委」,即使敵對派系也三緘其口,切勿擋人財路,以免風水輪流轉的那一天有現世報。事實上,黨內異議者通常無法堅持,因為民進黨核心有權位、黨紀、及網軍三樣法寶,看到這三樣,民進黨少有人不投降的。

所以,如果期待英系出手就能透過競爭開啟監督之路,那是不切實際的期待,問題不在英系該不該在黨內提出異議,這是他們合法的權力,問題在於蔡政府或蘇內閣即使改變個人決策風格,仍是有黨無國,這種前提下,立法院自然被當成塑膠;1950年代避居香港的國共外第三勢力人士曾形容,台灣的蔣介石是獨裁包辦的「家天下」,中國大陸的毛澤東是專制極權的「黨天下」;台灣民主化過程,好不容易脫離「家天下」的宿命,如果最後是走入「黨天下」的陷阱,這將是莫大的諷刺。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典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