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中VS反佔中 香港民主進程大鬥爭

2014-06-28 17:10

? 人氣

很快,他們都做了決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二零一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在九龍的一間教堂裏,佔領中環行動召開記者會宣布啟動。戴耀廷、陳健民與朱耀明成為發起人。在未來十數個月裏,兩位大學教授與一個基督教浸信會的牧師,將領導一場讓香港與北京震盪的運動。

運動的全稱為「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這個頗有宗教意味的名字,來自「佔中三子」唯一不是教徒的陳健民,他否定了一些更具衝擊力的名稱。運動的徽標,則是一隻鳥立於圓圈上。「我覺得這個運動的最大力量不在佔領,而在於自我犧牲。『中環』不是中環,是你的心,你想用什麼佔領?愛與和平。」陳健民強調道德的力量。在反對者看來,這不過像是用塑膠彩紙包裝一枚炸彈,沒有改變內核。

「佔領中環」的秘書處,由十幾個工作人員組成,只有三個全職,其他是兼職。這些人多是陳健民的學生、研究機構的下屬。陳健民主要負責籌款、文宣,朱耀明統領行動組,準備佔中的落地行動。

兩個月後的六月初,「佔領中環」進行了首輪「商討日」,約七百名獲邀者參加,分組討論佔中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但組織者似乎過於執著程式與民主,「下一場商討應該討論什麼」,都成為了討論的重點。後來的一年裏,這樣商討開展了多次,最多時曾有超過二千人參加,成果也逐漸展現出來。「公民提名」變成了佔中支持者們的主流意見。最初,香港人追求的是沒有篩選的符合國際標準的普選,到後來,博弈的座標軸產生了偏移,候選人門檻降到最低的「公民提名」,在某種程度上,成了泛民陣營裏的「政治正確」。

如第一次商討一樣,後來所有的商討,都沒有涉及佔中的具體戰術、執行方式。佔領運動似乎成為一個議事平台,不同光譜的彼此敵對的泛民政治力量先後參與了進來,不同界別的公民團體亦參與其中。這和「佔中三子」的理念密不可分,他們希望在香港推進一場商討文化。他們嚴格遵守著運動成立第一天起就訂立的步驟:簽署誓約、商討日、公民授權,經過前三步後,會向香港政府提出二零一七年特首普選的具體方案,如果真普選的希望破滅,作為公民抗命的「佔領中環」,是最後一步。

這註定是一場艱難的運動,「佔中三子」都付出了代價。在投入佔中工作後僅僅第三個月,因為忙碌和缺少睡眠,戴耀廷就瘦了十磅。陳健民辭去了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的主任職務,中心需要經常與大陸打交道,他擔心他的身份敏感招惹麻煩。而作為一名為浸信會忠心服務了四十年的牧師,朱耀明成為尷尬的逆行者,他的教會向來保守,不支持佔中。

戴耀廷是個過於樂觀的人,在「佔領中環」發起之初,他預測將來,「一萬人簽下誓約,十萬人參與佔領,四十歲以上的人走在前面去自首」。但一切沒有他想的那?簡單。按照香港大學民意計劃從二零一三年四月到二零一四年五月間所進行的五次調查中,對佔中持反對態度的香港人始終佔據了大多數,而支持者百分比徘徊在兩成五上下。佔中意向書至今也只有二千餘人簽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