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台灣人別上當,買大量儲能電池並不能解決電力缺口問題

2021-06-21 05:30

? 人氣

作者表示,全球暖化、台灣發燒,台灣也真的缺電,該是重新檢討能源政策的時候了。(資料照,盧逸峰攝)

作者表示,全球暖化、台灣發燒,台灣也真的缺電,該是重新檢討能源政策的時候了。(資料照,盧逸峰攝)

513及517大停電後,出現不少電網學者專家跳出來說「台灣要擴大建置儲能電池」的說法,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建置足夠的儲能設備是有可能度過這2次大停電的危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真的是這樣嗎?

仔細去思考,如果以513大停電事故為例,當下只少了2.2GW的供電能力,就算不計事故後第1個小時低頻卸載的914MW,後續的分區限電了平均3000MW(3GW)的電量約5個小時才恢復正常(註1)。

先來算算建置成本的部分給大家看看,假設我們用3GW乘以1小時=3GWh的容量來建置儲能,以目前儲能1MWh建置成本大約3000萬台幣來估算,3GWh的能量大約900億新台幣,而這樣的投資只能撐1個小時,如果真要處理513的5小時事故,利用儲能幾乎是要4500億(還不包含電能儲能的營運成本和損失),這樣的費用都可以把龍門電廠(2.7GW*24hr運轉)完工了。

今天如果拿核一核二核三延役,3GW需要多少成本?我想900億是游刃有餘,而且至少可以再用20年的穩定運轉。另外,鋰電池的壽命一般大概是10年,也就是20年就得花上1800億,然後緊急的時候你只能撐1到2個小時。

有人會問,如果只要不低頻卸載,只要1.xGW的容量就可以, 那為什麼要這麼多的容量?要先理解要處理事故,必須站在能量的觀點來看,所以需要加入時間參數h,也就是要用GWh,如果只用1.XGWh,那這系統會持續不穩定,而且就會產生517把水用完的情境。

如果電力系統欠的量不大(MW)還可以用儲能幫忙,如果系統欠的量大(GW),那直接蓋電廠才是根本解決之道。如果是以缺錢來比喻,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增加收入,而不是急著去買很貴的撲滿。儲能本身就是一個撲滿而已並不會帶來更多電力(儲能電池未來價格還會再降,沒必要現在急著買幾GWh當凱子)。

那也許有人還會再問,那這些錢為什麼不考慮拿去建置天然氣電廠?我的回答是考量全國電力需求量逐年升高,在滿足用電又有減碳的雙重壓力下。台灣未來必須盡所有可能降低每度電的排碳係數,2025年的減碳目標是每度電碳排放須減到0.38公斤(降幅達23.8%)。如果你還要一直增加天然氣電廠(而舊煤電不拆除而是轉為備用電力),這樣全部靠火力主的電力供應結構,如何去達成台灣2050年淨零碳排轉型?

蔡英文在4月22日曾為台灣宣示2050淨零目標(如果她是在4月1日愚人節宣示那就另當別論),如果有人告訴我,台灣可以在火力發電50%的佔比下可達成碳中和,我直覺會告訴我那一定是詐騙集團。

無論如何,當前地球最緊急的議題就是暖化問題。全球暖化台灣發燒,台灣也真的缺電,該是重新檢討能源政策的時候了。

註1:513大停電事故輪停15:00~20:00,每輪50分鐘,限電量分別為3000/3000/3500/3500/2500/2000MW,平均約為3000MW/hr

*作者為氣候先鋒者聯盟發起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