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璽觀點:從華人的思想特性反思華人社會的困境

2021-06-04 07:00

? 人氣

台灣訊息量巨大,但藍綠各執一詞從無妥協之地。圖為藍綠抗爭。(柯承惠攝)

台灣訊息量巨大,但藍綠各執一詞從無妥協之地。圖為藍綠抗爭。(柯承惠攝)

臺灣的媒體每天產生巨量的信息;藍綠各執一詞,立場似乎完全不同,但卻都宣稱自己才是愛國的。按理說,雙方的動機都是愛國,應該很容易達成一致才是;但實際情況卻不是如此,其中有許多原因,不能窮盡申論。我們可以嘗試著從華人的思想特性來觀照這個現象,簡要分析其原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般來說,雙方意見不一致,固執己見者認為對方肯定是錯的,之所以是錯的,可能是見識有限,資訊不全,或存在其他動機等等。換言之,華人經常輕率的就把自己放在最高仲裁者的地位對他人進行評價,即便自己也能意識到自己的標準經常在流動,但華人並不認為有何不妥。西方人也有這個喜歡當法官的毛病,惟其成因與華人頗為不同。

華人的這種思想特性,最深層的文化背景就是源於華人社會的「無信仰」與凡事皆「工具論」特點。此外,華人的宇宙觀傾向於內在圓滿,不習於,甚至是不知道如何透過客觀世界反觀自己,認識自己;反而一心認為,內向守靜,回歸本真,即可探得宇宙真諦。華人往往會認為反思是一種道德層面的事情,反思主要是為了維持自己內心的乾淨不惹塵埃。最高級的境界,就是「無」,「無」則塵埃無所附著,正是此之「無」所代表的「虛空」才能夠因而生出「妙有」。這種只能心領神會不能言傳的境界,進入了一種個人體驗,自然是無法進行客觀檢驗的。

西方人所謂的反思,一上來就是先拷問自己的內心是否本來就乾淨?是否有可能自我淨化?另外就是,社會現存的認知是否符合某種終極價值?至於為什麼某種價值應該被認為是終極價值?大家可以討論,可以辯論,西方人直接面對自己的問題,不必掩藏自己的慾望。西方人認為,思想本身與透過思想所做出的行動,都是反思的對象。在此文化背景下,「程序」肯定會成為整體事務中的關鍵環節,因為「程序」可以檢驗整體行為是否正確?正義?符合終極價值?

總體來說,華人因為對「程序」與「自我意識」的體認非常有限,甚至到了無所謂的地步。在缺乏客觀檢驗的反思情況下,華人不管做了什麼樣的事情,經常會反覆強調自己的動機純正,出發點道德高尚;但實際上,卻是在自覺與不自覺的情況下,不斷放逸自己的標準,變成了隨心所欲。正是因為這樣的情況普遍存在華人社會,才會有全社會多數人共同進入一種無法進行反思的狀態,從而輕率的以一種「自己即道德」的姿態去判斷、對待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許多華人在體會到這種虛無狀態的荒謬後,往往會啞然失笑,但並不因此選擇走出本體外回看自己,進行反思;而是進入一種自以為是的「淡泊無爭」的「超脫」狀態,從華人社會「工具論」特性來看,這至少可以確保自己安全。筆者以為,這實實在在是一種自我取消,真正的「躺平主義」;但是在華人社會中,往往還賦予這種人道德上的高級地位。

華人陷入的困境,就是虛偽,大家都想吃蛋糕,但都不願意表露出來,以免被別人批評為「要」。「要」之所以不可取,因其牴觸了華人「道德」池裡的一種「不爭」或是「謙讓」選項。然而現實生活中,「要」是不可或缺的,否則無法維持生活;華人無奈之下,只好絞盡腦汁以「藏」的方式滿足自己的「要」。這個特性,可謂是要了華人的老命,因為學習此一技巧與實際運作的各式成本都極高。簡單說,華人的思想特性影響了華人社會運作方式,華人想要享有高質量的民主與法治生活,要從許多方面同時進行改革,但最要緊的是要先解決華人固有思想特性方面的問題。

*作者為中華民國42期預官、浙江大學教授暨兩岸法律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