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不見賢思齊的雙語國家政策

2021-05-24 05:35

? 人氣

修法放寬外籍教師限制,有助於雙語國家政策目標達成。(示意圖,東新國小提供)

修法放寬外籍教師限制,有助於雙語國家政策目標達成。(示意圖,東新國小提供)

這個政府為什麼要讓中華民國在2030成為雙語國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許多人很嚴肅的說,背後的陰謀是去中國化;也有些人開玩笑的說,是準備讓這個國家成為美國的一個州。官方板起臉孔的正式說法則是:在全球化及國際化浪潮之下,雙語國家的推動可全面強化國人運用英語的軟實力,如此能促成國家競爭力的提升,讓臺灣經濟發展,也提供人民優質工作的機會。

雙語國家的推動也許是高瞻遠矚的做法,但若請教我們周遭的人士,他們對中華民國能在2030成為雙語國家則多表悲觀。

之所以悲觀的理由,主要是政府在涉及傳統文化及生活方式的政策推動,都很難在短時間看到成效。一個臺鐵公司的改革,歷任政府有誰做出讓人耳目一新且又釜底抽薪的成績?更何況是涉及全國人民智識水準及生活習慣的政策作為?歷年來的教育改革,哪一次不是喊得天花亂墜,但最後的成果卻往往是讓人失望。幾十年教改下來,大學老師只覺大學生的中文程度差得不像樣,碩士生連一個完整的文字段落都寫不出來,腦袋空空如也,對自己所承載的傳統文化茫然無知。如今政府又要推動雙語教育並邁向雙語國家,真不知最後會推動出一個什麼局面。

再者,臺灣過去在英語教育上不是那麼的成功。一般人從小學英文,耗費了許多青春和金錢,也遭受了不少的身心折磨,但長大後,碰到外國人卻一句英語也說不出。有許多學者告訴我們,一般學生到了國中之後,往往是為了準備考試而學英文,學得既痛苦,學到的東西在生活中也派不上用場。不難想見,假如臺灣的英語教育沒有突破性的改進,十年後國人的英語文程度也不見得會提升。

最後,資訊科技的進步極可能使得外國語文的學習變得並無必要。我們以中文或國語來表達意思,透過堪用的翻譯軟體及隨身的穿戴裝置,就可將訊息正確且即時地以另一種語文傳達給外國人,反之亦然。如此一來,我們根本就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來學什麼外語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有許多人會說,一般的口語翻譯和文字翻譯工作已是夕陽產業了。

面對以上唱衰的論點,支持執政黨的人也許會說,這一次的政策推動可不一樣。只要我們站穩腳步,循序漸進,加上滾動式改進,國人英語力的提升絕不是夢想,也絕對是我們該努力的目標。

這一次雙語國家的政策推動真的跟已往不一樣,但卻是一個不見賢思齊的事例。

當初全民健保在研議推動時整整花了七年。從民國77年7月至79年6月,由當時的經建會(相當於今天的國發會)負責第一階段的規劃。規劃小組召集人為經建會副主委蕭萬長,並延聘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蕭慶倫(專長是醫療支付制度、社會保險及私人保險的設計)擔任規劃總顧問,確定了全民健保的大原則和基本架構。第二階段的規劃則耗時五年(民國79年7月至84年2月),由當時的衛生署負責,進行細部的具體設計及法案訂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