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台灣不創新即死亡的危機

2021-01-20 06:50

? 人氣

正因為這種機制典範的運作樣態情境如此,以至80年前熊彼得所強力主張的「銀行信用機制的有力支撐」之創新理論,在今天就越發顯得重要而且必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銀行信用機制的支撐對一國家社會的任何創新、可商業化創新、可產業化創新以能夠成長發展永續,都當然是極其重要的事前關鍵要素條件。

但是,在台灣的情境狀況,70多年來政府部門,特別是財稅及金融資本主管部門,甚至於經濟內政部門,在嚴苛管控監理機制下,越來越祇會針對私經濟部門提供「唯有錦上添花,從不雪中送炭」、「唯事後獎勵成功,從不事前助其不敗」的公共服務;在這樣子的前提條件下,台灣創新之路,再不中間折斷也難。

台灣創新胥賴銀行信用機制充分支持

自《獎勵投資條例直到今天的《產業創新條例,政府對於創新產業或產業創新的促進獎勵,一向以行政優惠措施及租稅減免為主要,對於熊彼得所認為得最為關鍵重要的「銀行信用機制」則以尊重銀行自主經營為理由,而少有或極少比率,仍然類似先進社會之用冒險基金方式,事前給付絕大多數協助措施,其實還是「事後激勵為主」而不是「事前的拉拔挺高」的前導做法。

210105-美金百元鈔票,匯率,新台幣千元鈔票。(顏麟宇攝)
筆者指出,政府對於創新產業或產業創新的促進獎勵,多採取「事後激勵」而非「事前的拉拔挺高」的前導做法。示意圖。(資料照,顏麟宇攝)

尤其是到了2010年代末的智慧經濟蓬起崛興的今天,無論硬的或軟的創新,更必須建立在一個高度系統性的一條龍融合創新的前提之下,才有可能增生其在世界競爭場域中勝出成為「市場經濟」的局部或全部之可能性。

但在台灣,卻因為政府機構組織之部門化(departmentation)係依循於傳統固陋的「行職業分類」基準上,在上下游或水平異業間早已被莫名嚴苛切割析離,難以成其體系,也難以成其圓滿融合,每一部會機關對於任一創新類項之處遇對待,總是基於本位主義安全考量,而多採取「鋸箭式」、「碎片式」的「輔導協助」以至根本無法裨助於系統性創新的存活與永續發展,甚至因此「根本扼殺了」各該系統性創新之發展。

更引人扼腕痛心的是,馬政府時代成立推動台灣創新品項一條龍供應鏈以直攻全球市場的《系統性出口辦公室》,竟然在蔡英文就職不滿一個禮拜時間,竟遭「政策性」、「勒令撤銷」,徹底折斷「台灣創新一條龍系統性出口」的難得機會。

不創新即死亡危機之威脅已迫在眉睫

台灣在「仇富反商意識形態治國」情境前提之下,益發創造出更多足以徹底無縫攔阻剿殺「台灣創新」的機制手段;其結果是,海外華人創新事業有心回不來,台灣本土創新無力打出去。

最近這30多年來,在產業經濟領域,更具體說,在台灣製造業廠商經濟領域,「不創新即死亡」危機挑戰,已經越來越發明確具體:除極其少數高科技廠商外,台灣產業經濟部門面對已開發國家先進經濟市場的攻勢競爭力,正逐年衰退衰竭之中,投資貿易的逐年巨幅降減衰退,國際供應鏈的斷鏈挑戰,也越來越發嚴厲;過去長時期「喝美國奶水長大的」產企業經濟部門,2010年代以來,已不得不轉為「改喝中國奶水持續成長」,初估2020年,台灣對美國貿易依存度降至15%,而對中國內需市場依存度則高升逾46.6%。

更令人驚心的是,根據同業公會組織的查詢資料顯示,2020年台灣製造業工廠倒閉歇業的行業別比例,少者不少於16%,多者不低於45%;歸根究底,就是嚴重的「創新不足」或者「創新闕如」所致。

這種「不創新即死亡」危機之威脅,顯然已迫在眉睫,獨裁攬權當家主政者及所有企業家領袖與社會菁英份子,還能不予正視嗎。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