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兩岸背後的美國因素─從1922年的《九國公約》談起

2020-10-25 07:20

? 人氣

結果歷史給汪精衛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那就是美國最終還是如蔣中正預料的參加了太平洋戰爭,中華民國也在羅斯福總統支持下不只成為戰勝國,而且還是和美國、英國、蘇聯齊名的世界四強。台灣、澎湖與東北等失土得以回歸中華民國,朝鮮則將在日本投降後重新成為獨立的國家。汪精衛等「主和派」,則毫無意外的將在大戰告一段落後成為「漢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身為《九國公約》簽字國的比利時、荷蘭與法國,國土都在二戰爆發之初為德軍佔領,他們面對日本的擴張毫無招架之力。葡萄牙則從頭到尾嚴守中立,才免去日軍佔領澳門的危機,基本上失去了對遠東事務的話語權。從香港到新加坡,英軍被日軍打得丟盔棄甲,在殖民地子民眼前早已威嚴掃地。英國的亞太殖民帝國,雖然戰後在美國幫助下得到短暫恢復,但退場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至於日本與義大利,則根本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而且本土都在美軍的佔領之下,根本不可能對美國霸權產生任何挑戰。由九個國家在1922年聯手參與制定的《九國公約》,到了1945年以後變成美利堅合眾國與中華民國的雙邊關係,華盛頓體系贏得了空前勝利。唯一的變數,是在歐洲戰場上擊敗納粹德國,並依據《雅爾達密約》(Yalta Agreement)進軍亞洲的蘇聯。

中共在蘇聯提供的支持下發展壯大,美國卻因為沒有準備好與蘇聯打下一場世界大戰而沒有全力支持國軍戡亂,再加上蔣中正無法約束手下官員的腐化,更沒有辦法解決中國大陸複雜的土地問題,最終中華民國政府從大陸撤退到了台灣來。在毛澤東的啟發下,金日成和胡志明將中國、朝鮮還有越南本土的民族運動與共產主義結合起來,形成一股美軍難以武力征服的力量,將華盛頓體系的影響範圍限制於亞洲大陸的核心之外。

確保三贏的政治框架

華盛頓體系在亞洲大陸的發展,確實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的成立而遭遇到挫敗,但是接受美國影響的亞洲沿岸還有島嶼地區卻大多走向了富裕。即便是1975年淪陷的南越,在經濟發展上因為融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關係,發展的一直比北越還要好。直到南北越統一45年後的今天,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還極度仰賴南方做為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台灣在美國提供的保護下,成功避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後前30年的各場政治運動與人禍天災。中國大陸本身,也在經歷了中蘇共分離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後,體會到「發展是硬道理」的真諦。與美國鬥爭整整30年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終究還是在1979年1月1日實現了和美國之間的「關係正常化」,回歸華盛頓體系的架構之中。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