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兩岸背後的美國因素─從1922年的《九國公約》談起

2020-10-25 07:20

? 人氣

解決山東懸案條約》簽署的兩天後,參與華盛頓會議的九個國家簽署《九國公約》,宣佈華盛頓體系的降臨。英國還宣佈,1902年簽署的《英日同盟》在1923年到期後不會續簽,讓日本陷入更加孤立的局面。山東問題的落幕,再一次向中國知識份子證明了美國是一個會為中國人主持公道的良善霸權,但是卻沒有為孫中山的廣州政府所接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孫中山打從一開始就拒絕徐世昌總統的邀請,沒有派遣廣州政府外交次長伍朝樞隨施肇基、顧維鈞及王寵惠一起組團出席華盛頓會議。日裔美籍學者入江昭(Akira Iriye)在其大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Asia and the Pacific)中,指出承認華盛頓體系等同於承認北洋政府的正當性,所以孫中山必須對《九國公約》持否定態度。

日本對《九國公約》的反擊

比起多次讓他失望的美國,孫中山已經找到了新的合作對象,那就是列寧推翻沙皇之後,建立的人類史上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蘇聯。列寧不只公開譴責帝國主義,還聲稱要「輸出革命」,幫助世界各弱小民族擺脫殖民母國的枷鎖,甚至將過去帝俄在中國的特權還給中國。孫中山於上走上「聯俄容共」道路,決定在蘇聯與中國共產黨支持下,把以打倒英美「帝國主義」的「革命外交」貫徹到底。

英美對北洋政府的支持,讓孫中山將英美視為他革命的頭號目標,然而孫中山並不是共產主義的支持者,所以在德國被打敗的情況下他還尋求來自日本的支持。孫中山在1924年11月28日的神戶演說,就是鼓勵日本不要當「西方霸道的鷹犬」,而是應該要當「東方王道的干城」,與中國、蘇聯一起攜手推翻盎格魯-撒克遜建立的華盛頓體系。

華盛頓會議時的日本,正處於大正民主時代,首相高橋是清期望以融入西方國際體系的方式爭取國家的最高利益,於是支持在《九國公約》上簽字。然而英美在巴黎和會上拒絕平等對待日本,還有華盛頓體系對日本發展海洋武力的打壓,都讓以挑戰西方秩序為目標的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抬頭,決心反制《九國公約》,建立真正屬於東方人的亞太秩序。

站在日本與蘇聯的角度來看,英美提倡《九國公約》確保中國主權領土完整的說法極為虛偽。英國是最早以武力強制打開中國國門,強銷鴉片、奪取殖民地並建立租界的國家,如今突然一改過去貪婪的態度聲稱要尊重中國主權,不過是因為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打擊,國力嚴重削弱的影響罷了。既然英國不是因為良心發現,單純只是因為自己在中國吃飽了而已,那也沒有什麼理由要求沒吃飽的日本不能採取行動。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