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兩岸背後的美國因素─從1922年的《九國公約》談起

2020-10-25 07:20

? 人氣

不願意屈服於英國的海約翰,提出了以確保中國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的「門戶開放」政策,目的就是要確保所有列強國家都有均等的機會發展對華貿易。在中國享有最多特權的英國,起初對「門戶開放」政策激烈反對,認為這是挑戰大英帝國建立的東亞秩序。但英國的國力在此刻已出現下滑趨勢,而且又陷入南非波耳戰爭的泥沼之中,無力在遠東開啟另外一場衝突,只好向美國做出妥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雖然參加了1900年的八國聯軍,但因為這場戰爭本身是因義和團濫殺外國人與傳教士所引起,所以更讓多國部隊對北京、天津的入侵看在中國知識份子眼中更像是正當防衛。何況慈禧太后還代表大清帝國,向世界所有國家宣戰,從各方面來看中國本身都要為這起悲劇負上一半責任。不過在事件結束後,美國老羅斯福總統率先將部份庚子賠款退回給中國,贏得了中國人民的好感。

剩下沒有還給中國的錢,則被美國用來在北京創辦清華學堂,即今天位於新竹的國立清華大學的前身。美國不只沒有侵占中國土地,退回中國的庚子賠款,還協助培育中國的下一代青年,種種善舉讓中國的知識份子很難不對美國產生認同。當然海約翰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也絕對不是單純想搞慈善,否則這些資源可以優先提供給已經是美國殖民地的菲律賓。

美國代表參加了九國條約會議。(維基百科)
美國代表參加了九國條約會議。(維基百科)

海約翰之所以主張美國應該善待中國,是因為他已經認知到美國的未來不在開始往下坡走的歐洲,而是即將發光發熱的亞洲。美國不只是大西洋國家,同時也是太平洋國家,中國又憑藉著廣大的人口、土地、資源和市場將成為亞洲最有潛力的國家。所以美國如果想將英國、法國、德國與俄國的勢力排除出亞洲,並把日本帝國給壓制下去,就務必需要來自中國的合作。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統一、富裕、強大又親美的中國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事實上美國在這方面的表現確實極為成功,早期的孫中山先生就是中國的親美典範,他為了避免清廷的搜捕,在1904年加入美國國籍,而且還以林肯的《蓋茨堡宣言》(Gettysburg Address)為藍圖創立了他的《孫文學說》,即我們從小讀到大的《三民主義》。

孫中山身為基督徒,起初對革命後的世界構想也是希望中華民國能夠加入英美領導下的海洋聯盟,共同對抗以德國、俄國還有日本為代表的歐亞大陸聯盟。他的這個構想,充分反映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首席軍事顧問,美國人荷馬李(Homer Lea)的作品《撤克遜時代》(The Day of the Saxon)中。只是20世紀初的美國,還沒有足夠的國力將「門戶開放」政策貫徹始終,從而導致了孫中山走上與美國的分道揚鑣之路。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