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兩岸背後的美國因素─從1922年的《九國公約》談起

2020-10-25 07:20

? 人氣

美國的表現對日本而言更是偽善,先不提美國在亞洲還有菲律賓這個殖民地,光是過去白人在北美大陸對印地安人的種族屠殺,還有美國南北戰爭後把整個西半球納入自己勢力範圍,不讓其他歐洲列強染指的行為,就沒有比日本在台灣、朝鮮的表現好到哪裡去。日本在亞洲的擴張,不過是效法美國推行自己的「亞洲門羅主義」,所以美國實在沒有什麼正當性譴責日本對中國的侵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孫中山的選擇,確保了他領導下的中國國民黨只有兩條選擇,要不就向左轉投向蘇聯懷抱,要不就向右轉與日本合作建立屬於黃種人的亞洲秩序。《九國公約》只是西方列強透過另外一種手段宰制中國的糖衣毒藥,而且還比俄國人、日本人赤裸裸血淋淋的侵略更具迷惑性。尤其是1925年五卅慘案,更讓國共兩黨聯手發起了挑戰英國對香港殖民統治的省港大罷工,讓國民黨一度被西方視為蘇聯在華的頭號代理人。

伴隨著孫中山先生去世還有北伐勝利告終,新上台的國民政府卻一反過去敵視英美的政策,轉而擁抱起《九國公約》,成為華盛頓體系在亞洲最堅強的擁護者。而且這個態度,也完整的由國民政府的繼承者,即1947年行憲後延續到今天的中華民國政府所完整繼承。從蔣中正到今天的蔡英文,歷屆中華民國總統都以親美派自居,這個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呢?

蔣公給美國的「投名狀」

蔣中正調整孫中山的態度,帶領國民政府由反美轉向親美,除了他個人的基督教信仰外,還有高度合理的現實主義判斷。曾經到日本接受軍事訓練,又被孫中山派到蘇聯考察過的他,認為蘇聯與日本才是對中國威脅最大的兩個國家。蘇聯雖然打著反帝國主義旗號,可實際目的是要消滅中國的固有文化,把中國改造成共產國際赤化世界的馬前卒。

至於日本的大亞洲主義,雖然是以將英美驅逐出亞洲為目標,本質上針對的不是中國,然而日本做為一個島國缺乏足夠的人口、資源以及戰略縱深來與西方國家長期對抗。要達到這個目標,日本必須要先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來奪取人口、資源及土地。換言之這場日本針對西方發動的大東亞戰爭,必然是要以犧牲中國的主權和尊嚴為代價,是蔣中正所無法接受的。

所以從「遠交近攻」的地緣政治考量,蔣中正必然延續北洋政府而不是孫中山晚年的外交政策,成為華盛頓體系的擁護者。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美國雖然受到國內孤立主義影響,無法直接派兵參戰,但仍在外交、貿易還有軍事訓練等三個方面設法援助國民政府,為的就是不讓中國被納入日本的勢力範圍。在蔣夫人宋美齡的穿針引線下,美國對國民政府的影響日益升高。

泛美航空買下中國航空的股份,日本就要在滿洲國成立滿洲航空株式會社,接著又在華北創立惠通航空,就是要搶先美國主宰中國民航市場。至於中華民國空軍,則因為美軍退役少校裘以德(John H. Jouett)少校率美國顧問團進入中央航空學校,還有寇蒂斯-萊特(Cutiss-Wright)對中央飛機製造廠的投資,在抗戰爆發前就已經屬於美國的勢力範圍。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