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兩岸背後的美國因素─從1922年的《九國公約》談起

2020-10-25 07:20

? 人氣

司徒雷登對愛國學生運動的支持,論規模可絲毫不輸給2018年「反送中運動」爆發時,西方國家對香港反共人士的聲援。只是美國是個民主國家,而且民眾對於干預海外事務並不感興趣,尤其是像中日戰爭這種黃種人殺黃種人的海外事務不感興趣。許多美國商人想同時與中日兩國做生意,傾向於在這場衝突中保持中立。所以蔣中正如果期望美國加入這場對日作戰,還有必要給美國交一個「投名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所謂的「投名狀」,就是中華民國必須要率先在抵禦日本侵略的戰爭中付出慘重犧牲。唯有付出慘重的犧牲,才能證明中華民國有決心與日本帝國打一場長期的消耗戰。犧牲的越是慘烈,越是能像美國百姓證明中華民國是在打一場壯烈的反侵略戰爭,讓美國政府有介入亞太事務的正當性。羅斯福那個時代的美國政治家,比2003年的小布希總統更有戰略眼光,知道什麼是「師出有名」。

蔣中正顯然對此心神領會,並且也為了爭取美國的參戰準備把德國顧問為他栽培的中央軍嫡系部隊全部砸下去,於是就有了電影《八佰》中,蔣中正指派88師524團將士死守四行倉庫,意圖影響九國公約會議結果的策略應用。他指出:「世界戰爭,是以中日戰爭為導火線,而中國實為首要之犧牲者,必須具犧牲之精神,方能使利害共同之國家,為共同之犧牲;並須具徹底犧牲之決心,方能有犧牲之代價。」

《八佰》沒有按照史實還原四行倉庫保衛戰,卻很真實呈現了國民黨搖擺在「主戰」與「主和」之間的複雜情緒,而且過了83年都沒有改變。(許劍虹提供)
《八佰》沒有按照史實還原四行倉庫保衛戰,卻很真實呈現了國民黨搖擺在「主戰」與「主和」之間的複雜情緒,重點則要爭取國際支持。(許劍虹提供)

《九國公約》的成功與失敗

然而以汪精衛為代表的主和派,卻認為蔣中正這麼做的結果只會讓中華民國成為美國稱霸遠東的「馬前卒」,白白消耗掉中央軍嫡系部隊的戰力,讓中國老百姓陷入空前的浩劫之中。他認為中國就算要投入對日作戰,也不應該當第一個給列強犧牲墊背的國家,而是應該選擇對日本的侵略行動採取低調隱忍的態度,讓日軍把目標轉移到蘇聯或者美國,盡可能降低中國在這場戰爭中遭遇到的損失。

等到美國、蘇聯或者日本三方快要打出個結果的時候,中國在選擇與勝利的一方站在一起,從而如二戰中的泰國一樣爭取到最大的國家利益。汪精衛曾經告訴胡適,美國就算出兵協助中國戰勝日本,也是為了美國的利益戰勝日本,不是為了中國的利益戰勝日本。蔣中正把所有精銳部隊投入到上海打光,如果沒有辦法爭取到英美參戰,會使中國陷入萬劫不復的境界。

汪精衛所最擔心的結果,就是中日兩國打到兩敗俱傷,中國共產黨在蘇聯扶植下發展壯大。自認孫中山先生正統傳人的汪精衛,認為中國在共產主義與大亞洲主義之間應該選擇後者,所以在1940年3月選擇脫離了重慶的抗日國民政府,回到南京組織親日國民政府,就是希望爭取中國能在犧牲最小的情況下結束與日本的武裝衝突,共同將目標對準蘇聯。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