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面對台巴斷交後的骨牌效應,應加強實質外交,針對全球新經濟產業興起與全球化問題,積極拓展國際合作空間,以強化台灣在國際社會的不可或缺重要性。
台灣的全球化時代外交策略,除了要依照各個國家的國情與資源,找出雙方可合作的切入點以建構可加強實質關係的共同利基外,應針對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及全球化所引發的國際問題如地球暖化、環保生態、醫療保健、婦女、人口發展與社會安全、經濟安全與資訊社會文化問題,全球貧窮、災難援助以及民主人權、東亞安全等議題,積極開發,建立國際合作關係的模式。針對這些議題,研擬拓展我國際空間的策略如後。
一、針對跟地球暖化、氣候變化等全球環境生態相關的新潔能產業,我可以跟丹麥、瑞典、德國等太陽能源生產、環境潔淨做得很好的國家,從兩邊政府相關部門、企業公司、民間社團與學術團體等進行全面性的長期跨國研究合作,一方面可促進我國太陽能新經濟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則可藉由長期的合作,建立台灣的全球合作網絡。其他人工智慧、數位生活、生化醫療等新經濟產業,也可透過這種長期合作,互相提供資訊的方式,建立緊密的國際合作網絡。
二、台灣資訊電子產業聞名全球,我國可於區域經濟會議中提出「縮小全球數位落差」的計畫,透過各國政府、企業團體與民間社團及學校的長期合作,縮小落後國家的數位教育與電腦設備。透過此計畫的長期進行,台灣將可提升在全球公民社會中的形象,並與各國資訊產業及相關團體建立更密切的合作關係。
三、隨著全球化浪潮襲捲各國,「全球公民社會」在各類跨國性議題上有相當影響力及參與能力,在聯合國的各種會議如地球高峰會、世界人權大會、人口發展國際會議、婦女會議,以及聯合國環境計畫與愛滋病防禦計畫等,幾乎都有非政府組織的參與。台灣應透過這些全球議題相關國際會議的積極參與,跟全球各重要領域的非政府國際組織連結起來並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以強化我在國際組織上的力量。
四、針對我國擅長及跟台灣息息相關的全球化議題,如全球資訊社會的發展與相關文化社會議題、亞太經貿發展與金融危機處理、全球流行性疾病防治與國家醫療保健制度建構、亞太地區民主發展與安全等問題,舉辦國際會議,邀請歐美日學者專家與意見領袖來台參與討論,並進行長期研究,以期國際社會更了解台灣在財經、資訊科技、文化與社會發展、醫療保健、民主發展及地緣戰略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將台灣與國際緊密連結在一起。
五、透過非政府組織或社會文化領域的運作,連結各國市民社會,來加強與全球各國的雙邊或多邊的非政經關係,例如可透過企業投資、技術轉移、救災重建、城市、旅遊、學術、體育、宗教、政黨、教育、媒體、文化等的交流合作,將台灣與東亞社會整合一起,形成一個「區域市民社會」或是「全球市民社會」。
六、除了積極參與各項國際會議,跟各國際組織建立密切關係外,我更要積極提供人力與物力支援、協助解決各項全球問題,如愛滋病防治、飢餓貧窮、救災、全球暖化與環保等問題,以建立我國的良好國際形象與地位。
七、政府各部會彙整出相關業務具有全球性質的各項議題後,支助相關民間團體與全球各民間組織連結,合作研究並交換議題有關的資訊,以建構台灣在全球公民社會的緊密網絡。各部會應指示所屬駐外單位蒐報轄區內國際性重要社團資料 ,供國內相關社團建立合作關係之用。
由於全球化發展的衝擊,超越國界的觀念愈來愈強烈,相對地可以降低政治力的干預,促使各地區如東亞地區提升「東亞社區意識」,而泛東亞社區意識的提高,可加速台灣與東亞國家之間的聯繫和往來。透過這些社會文化的交流,也可以提升雙邊或多邊的經貿關係,間接保證區域安全和和諧,也為東亞經濟圈的發展打下健全的基礎。因此,在非政經層面的社會文化領域上,更是台灣進行踏實外交,提供我在東亞社會發展的著力點,而此著力點是開發台灣發展經濟與貿易的重要利基。
*作者為退休駐美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