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觀點:台灣頭的假多頭

2014-08-10 09:57

? 人氣

總統府前副秘書長羅智強發起「基隆台北合併讚」,但區域塣顯然不是一句合併就能解決的。(取自基隆台北合併讚臉書)

總統府前副秘書長羅智強發起「基隆台北合併讚」,但區域塣顯然不是一句合併就能解決的。(取自基隆台北合併讚臉書)

「民國五十七年,我猜想當時的陸軍總司令陳大慶認為台北市長的選舉,常常弄得民心浮動,為了避免暴亂,想個一勞永逸的辦法解決,頂多讓高玉樹再做一任便罷。便將台北市改制為院轄市…」(中研院近史所,<高玉樹先生訪問紀錄>,2000.05.09)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上個世紀最後的二十年,每當國民黨選情低迷或施政遭逢重大挑戰,就會有「消息人士」跑出來釋放「省屬三商銀」合併的「利多」,雖然從來沒人講清楚三家差不多的公營行庫合併哪會有綜效,也雖然那麼多年過去了,三商銀不但沒有併成,還可以讓國民黨中常會今年五月再度釋放選前多頭。  

  

戰後的台灣行政區調整就跟三商銀合併一樣,不考慮執行方式與最終效果,先看看能不能讓國民黨短線(通常不超過一年)獲利;早年多少還有擺平地方利益糾葛的考量,到了馬政府手上就成為代價高昂的媒體聲光秀,執行的細膩度每下愈況。本來我國的地方制度,存在市縣的二元體制,結果地制法沒翻修、財劃法沒配套、行政區劃法不存在,五都卻已升格四年,還即將出現第六都。

相較於國民黨初來台時,對於鄉鎮市區採取「眾建諸侯少其力」的策略,讓如新莊泰山等鄉鎮分治,或讓新竹市、嘉義市、屏東市分割降格(只有台北市因為國民黨老是選不贏,旗幟鮮明的黨外市長高玉樹培養的「議會五虎將」還老是砲口對準中央政府,所以乾脆讓台北市升格,不給選了),隨著都會化與人口變遷,讓民眾幻想「成為直轄市的好處」,這年頭顯然更為有效。

不過,「北北基合併超級都會區」對現有體制的衝擊實在太大,沒大舉修法,「就算馬英九」也不敢蠻幹上路。但某些媒體政治人僅管對於體制掌握相當笨拙,倒如同在名嘴界的投顧老師一般,繼續推銷不用成本的合併願景。一度想以「馬金核心」之姿返鄉參選基隆市長、最後走不進地方現實而自稱「基隆事長」的前總統府副秘書長羅智強,便極力推銷「本夢比」更高的「北基合併」。

      

除了發起可謂「臉書治國2.0」的「基隆台北合併讚」外,羅智強七月初以<基隆習題的上中下策>投書媒體,說明為什麼台北市與基隆市該跳過新北市合併。羅文寫到「基隆是海港,台北是內陸市,二者互補性,高於基隆新北合併。北基合併,基隆可進入首都圈,引進首都的管理團隊與資源,對台北來說,擁有海港的海洋想像,是雙贏局面。缺點是,中間跨了汐止,有跨域治理問題,但一則法律未禁跨域治理,且現在交通便捷…」。  

可是,以我國的地方制度,「內陸市」到底會有什麼問題呢?難道台北市民會因為地處「內陸」,而無法享受吃海鮮的小確幸嗎?而基隆現在的地理位置,難道就不在首都圈裡嗎?而首都圈除了代表生活圈的概念,到底意義何在?難道不在首都圈進首都就要辦簽證嗎?而比起這些語焉不詳,更讓人錯愕的是曾為當朝核心的羅智強,居然以為「跨域治理」指的是「台北要管基隆中間得跳過汐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