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統雄觀點:治水─臺北與高雄千億之差,兩蔣與兩陳弦外之比

2024-07-29 06:50

? 人氣

北高治水策略不同,高雄的滯洪池顯然失策,迄今未能解決水患問題。圖為高雄市長陳其邁視察本和里滯洪池,關心滯洪池及抽水機運轉。(高雄市政府提供)

北高治水策略不同,高雄的滯洪池顯然失策,迄今未能解決水患問題。圖為高雄市長陳其邁視察本和里滯洪池,關心滯洪池及抽水機運轉。(高雄市政府提供)

凱米颱風使高雄再成「水都」,和2001年的711水災、2004年的72水災、2008年的718水災、2009年的88水災、2018年的823水災均似曾相識,歷經四分之一世紀,並未痛定思痛,可證固屬天災,仍難辭人禍之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資源極為匱乏的年代,以高雄治水經費的零頭,臺北則完成了疏洪兼防污系統的整合基礎建設,兩者的差別就在2 項:

第一、執政者是否以「科學治國」?這也是本專欄建言的核心宗旨。為何臺北是以艱鉅但永續的「疏洪兼防污系統」為主?而高雄是以易於發包的「滯洪池」為重?同時,又花費高額經費,填平天然滯洪的湖埤?

第二、應與「政治文化」有關,是否以人民的福祉為首要?是否用心或偏心,追求合作永續、或是利益分配?而過程中是否有不當行為,亦不得不再擴張為對「革命做皇帝」的封建思想認真反省。

至於賴清德說「高雄淹30公分,是治水有成」不必淪為口水戰。

這次水災已宣布有補助金,錢最誠實,不久後,公布領補助的戶數,就知道是否「治水有成」了。

陳菊主導滯洪●汽車只泡3小時

在2014年,我接受民間基金會委託,到高雄作「市政調研」4 個月之久,每個行政區都訪問了3000 人以上,發現市民最大的困擾,就是「水」,同時包括水患與缺水。

「市政調研」一定同時配合作文獻研究,我們發現一個困惑的現象,高雄在謝長廷市長任內2001年的711水災後,曾經舉辦檢討會,指出應以20年的決心,興建「工程難度艱鉅」的下水道系統,即與臺北相同以「疏洪」為主。

但陳菊接任後連續主政14年(2005年~2018年),卻拋棄了疏洪為主的構想。她曾舉辦「2014南方治水論壇」連續兩日的會議,她本人擔任會議結論,宣導「在治水防洪方面,高雄這幾年最具顯著改善成效,就是滯洪池的興闢」,可證她主張調高「滯洪」比重。

適合低開發區●低技術發包

滯洪池是自然界形成的緩洪現象,也是「海綿城市」學習的對象,并非一無是處。但自然界本來就是將滯洪池功能設在未開發、或低開發地區。在過度開發地區,滯洪池成為「面子工程」式政治行銷,治水效率比疏洪相對低,由於高樓大廈所造成的地形地勢,無法有即時疏洪能力,必會造成災害。

經過6次實證考驗,次次淹水,若強調這次「汽車只泡3小時」、「客廳只淹4 小時」…可算進步嗎?可喜在哪裡?何況,滯洪池並沒有同時防污、供水的功能。至今在高雄水利局的網站上,對已知的8大淹水區,改善對策還是包括再新建滯洪池。

我們恰好訪問到一位政府中級職員,他說,公開的報告每座滯洪池平均經費約為2.2億元,但內部經費調撥,每座實約4.5億元以上。而只要丙級執照就可以承攬,其實是低技術門檻的取巧計畫,以便容易發包給樁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