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如何從20人公司,帶領日本超英趕美?《繁榮的悖論》選摘(2)

2020-03-14 05:10

? 人氣

索尼創辦人盛田昭夫。(取自維基百科)

索尼創辦人盛田昭夫。(取自維基百科)

二戰後,日本經濟要從戰爭的衝擊中迅速復甦,似乎不太可能。Sony從當初只有20人的小公司,到與其他日企共同再創日本盛世,Sony如何屢屢發掘新市場?

索尼的使命,是為尚未存在的市場設計產品。─索尼聯合創辦人 盛田昭夫

二戰結束後,日本陷入慘烈的經濟困境。1950 年,日本的人均收入比墨西哥和哥倫比亞還低,僅達美國的 20%。二戰摧毀了日本的多數產業,而且戰後又經歷數年嚴重的糧食短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糧食需要配給,數百萬人只能挨餓。橡膠、磁鐵、電動馬達、其他金屬等原物料幾乎都無法取得。事實上,許多家庭連炊具和門把都沒有,因為那些金屬製的東西在戰爭期間全被拿去充當打戰的原物料。戰爭爆發的四年前,日本街道上的馬車數量是汽車的六倍。戰爭結束後,機車和汽車對百姓來說都是奢侈品,而且許多汽車也改裝成靠燃燒木材取得動力,因為木材是戰爭期間日本確定可以補充的燃料。

當時的日本人就像 19 世紀的美國人,以及現今低收入國家的數十億公民,是處於非常貧困的狀態。

當時日本面臨了非常艱鉅的重建任務。日本經濟要從戰爭的衝擊中迅速復甦,似乎不太可能。事實上,當時美國的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還對日本有一句知名的評論,他說日本「別指望在美國找到很大的市場,因為日本人並未生產我們想要的東西。」

換句話說,就是別指望靠出口市場來解決你們的問題。不管日本賣什麼,美國都不會買。就某些方面來說,杜勒斯說的沒錯。許多老一輩的人還記得,以前「日本製造」這個標籤曾是品質可疑的象徵。

當時,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的共同創辦人盛田昭夫和井深大在炸毀的百貨商店裡,開了一家收音機修理店。他們開發的創新產品就是屬於那個劣質日本商品的年代。當時那家公司只有 20 人,沒有政府的資助,開發的創新也看不到明顯的需求,但他們並未因此退縮。當時盛田昭夫還不知道我們現在使用的術語,但可以明顯看出他先天就擅長在困苦與零消費中發現商機。盛田昭夫和同事開始打造一家創造市場的創新的卓越企業,亦即後來眾所皆知的索尼公司(SONY)。如今索尼的市值約 490 億美元,在全球雇用逾12 萬 8,000 名員工。在日本乃至於全球,索尼都是技術和創新的代名詞。

專注為尚未存在的市場開發創新的日本公司很多,索尼只是其一。大家不知道的是,只是創新的冰山一角,那些創新將影響日本和全球的民眾。日本有這些公司與其開發的創造市場的創新之後,經濟開始突飛猛進,所以飽受戰爭摧殘的日本在二戰結束不到二十年就能舉辦 1964 年的東京奧運會。二戰結束五十年後,日本高達 4 萬 2,500 美元的 GDP 已經超英趕美。如今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約占全球經濟活動的 6%。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