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病毒面前,性別不平等(大不平)

2020-03-14 05:30

? 人氣

 醫療領域中不以齊頭式平等考量,才能真正落實性別等。(圖片取自pixabay)

醫療領域中不以齊頭式平等考量,才能真正落實性別等。(圖片取自pixabay)

性別平等是近年國內外關注焦點,醫療領域也如此。聯合國新發布的2018年性別不平等指數中,在生殖健康、賦權及勞動市場3個領域中,台灣性別平權亞洲第一,世界排名第9。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在社會人文領域大步前進的性別平權,在醫療世界中卻舉步難行,有時甚至不容挑戰。例如今春全球超過九萬五千例確診、三千二百人死亡的新冠肺炎(COVID-19),專家學者及媒體紛紛議論,「為什麼新冠病毒似乎對男性威脅更大?」「肺炎疫情:男性感染和死亡比女性更高的原因?」

男女生理不同 影響死亡風險高低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1 月 29 日文章中指出,新冠肺炎確診者男女比為2:1,且中高齡男性比例較高,最新研究也指出,在死亡風險上,男性提升至2.6倍。除了抽菸及不愛用肥皂洗手的習慣的兩大原因之外,大多數病理學家懷疑:最根本的原因是男女生理的不同。其實,2003年SARS疫情及2012年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時,男性確診比女性高的趨勢已經出現。

SARS病毒肆虐時,進入邊境、醫院及公共場所時,都要進行發燒篩檢。(林瑞慶攝)
SARS病毒肆虐時,男性確診人數高於女性。(資料照,林瑞慶攝)

由以上可見,性別在疾病的研究上佔有重大意義。除了冠狀病毒外,某些疾病也確實有男女大不同,例如心血管疾病、癌症和骨質疏鬆症等,因此Gender Medicine (性別醫學)這幾年受到大眾重視。

關於性別醫學的討論,大致分以下五個方向。一是生理因素,某些疾病好發於女性,如紅斑性狼瘡好發於年輕女性,患病女性是男性的9 倍之多,可能是雌激素使自體免疫抗體提高活性,造成紅斑性狼瘡等免疫疾病。另外心肌梗塞中一些誘發因子僅在女性中發生,但猝死主要發生在男性;而癌症發病率、侵襲性和癒後,「性別」也是一項重要參考因子。

社會期待的角色 影響男女患病類別

二是社會因素,全球有1.39億的女性患有眼疾,比男性多2,500萬。女性因有較長的壽命而更容易罹患與年齡有關的眼疾病,如青光眼、白內障等。在傳統性別角色上,女性因負責照顧孩子而易感染砂眼,砂眼病患中高達70%是女性。

砂眼患者會因倒睫、睫毛向內翻而刮傷眼球,飽受疼痛,甚至導致失明。然而因性別不平等的關係,使得女性比男性更難獲得治療,在某些地區,三分之二的失明兒童是女孩。這些患病女性更因殘疾和性別遭受雙重歧視,被社會排斥和慘遭虐待。

三則是行為因素。某些疾病會因著行為模式不同,而出現性別差異。以愛滋病為例,因著不安全的性行為(不戴保險套)、選擇黏膜易破損的肛門性行為,及性行為時使用礦物油類的潤滑劑,使得愛滋感染者以男性為主。

第四,藥物及酒精代謝。止痛劑在女性體內代謝速率只有男性的60%,若使用相同劑量,女性體內藥物濃度會過高,最具代表性的性別醫療案例如治療短期失眠的藥Ambien。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 在2013年公佈證實Ambien在女性身上的代謝率比男性低許多,造成血中濃度比男性高,對女性產生的副作用遠大於男性,甚至足以毀了她們的生活。2011 年Lindsey Schweigert女士因服用Ambien 後在無意識下駕駛(神似吸食毒品)而被補。某些服用 Ambien的女性在無意識中駕車撞死路人。

另外,女性對於酒精的代謝速度快、但不容易分解,造成喝酒時「易醉易醒」,而且傷肝的程度比男性大。

五為刻板印象。性別刻板印象可能造成疾病發生率的誤導。在臺灣,女性得憂鬱症的比例高出男性1.8倍,女性服用抗憂鬱劑的比例也是男性的1.4倍,通報自殺關懷系統的比例也高於男性2倍,但實際上,自殺的男性反而是女性的2倍。可能因男性遇到情緒上的問題長期被忽略,持續地壓抑、拒絕向外「示弱」,到了臨界點直接自殺。

衛生福利部5日公布民國104年十大死因,其中自殺重回男性死因中第10名,且男性自殺死亡率為女性的2倍。(圖/Pixabay圖庫)
「男兒有淚不輕彈」,男性情緒問題因社會刻板印象長期被忽略,造成自殺率遠高於女性。(圖片取自Pixabay)

醫療領域 不適用齊頭式平等

有鑑於此,在社會人文領域中,男女性別可以在教育、決策權及財政資源分配上爭取平等的權利,但在醫療領域裡,男女的性別差異必須擺第一,齊頭式的假平等幾乎沒有容身之處。生理性別區分男女,對醫療決策及預後具有不可被抹滅及取代的重要性。醫療領域中性別不以齊頭式平等考量,才能真正落實性別等。

*作者為社團法人台灣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 秘書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